凡我所失,皆非我所有。凡我所求,皆受其所困。万物皆为我所用,而非我所属。大道至简,无欲则刚,无为则无所不为。 世人痛苦的根源从来不是失去,而是错把拥有当成了生命的全部。人生最大的牢笼从来不是外界的限制,而是 “必须拥有” 的执念。《道德经》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人总在追求外在物质的路上奔波劳碌,得到时患得患失,失去时痛彻心扉,总是被困在 “占有” 的执念里。 于是经历了各种求不得、怨憎恨、爱别离,就开始产生了大量的执念,开始执着于钱、执着于名、执着于爱,被永远填不饱的欲望所控制,把名利、情感、物质都系在心上,如同给自己套上无形的枷锁,越想握紧,越被勒得喘不过气。 而觉悟的开始,正是承认 “万物非我所属” 的真相,不是失去了什么,而是本就不该以 “拥有” 定义归属的意义。真正的自由,从不是 “拥有” 多少,而是能放下多少 “执念”。当你不再把自我价值系于外物,便不会在 “得失” 中颠簸。 当你明白万物只是 “借你一程”,而非 “归你所有”,便会在得失中生出从容。“无为” 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被欲望驱使的清醒。“无欲” 不是无追求,而是 “剔除贪念” 后的纯粹。这份通透从不是向外求来的恩赐,而是向内关照的顿悟。 你的力量从不在 “占有” 里,而是在你 “放下执念” 的清醒里,藏在与自己和解的自洽里。人生这场修行,终究是与自己的 “执念” 过招。读懂了 “万物为我所用,而非我所属” 的智慧,才能在得失流转中站稳脚跟,在世事变迁里守住本心。 能拯救你的从来不是外物,而是那个终于学会放下的自己。#道德经 #道德经智慧 #人生智慧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3: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5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人生路漫漫,无所求,亦有所求,所求即所愿,所愿即所思,所思即所念,所念留于心,便成千千结,只有心无挂碍,才会心安理得。花开看花朵明艳,花落观流水潺潺,闲时一杯清茶,忙时全身投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清明之心渡生活,以欢喜之心爱自己。不求把日子过成诗,惟愿所见皆风景,所遇皆美好,心中自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因为有的时候,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有的时候,心情也是一种风景。人生本如水中捞月,镜中看花,只见其影,不识其面,大多数人一生都在追求影,不见其面,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们不能从表面上理解,“无”这个字,看似好像很简单,什么都没有的意思,但是其中却也蕴含着哲理,简单的四笔,却也勾勒了人生其真实目的,就是和光同尘,与时卷舒。日出而行,日落而息,顺应自然的规律,不焦虑,不忧愁,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如果你发现你的生活在变好,不是生活越来越好,是你的改变,让生活朝着好的方向在发生变化。其中两横代表见天地,一撇代表观众生,一个弯钩代表看自己,见自己为什么是一个弯钩呢,不是看见自己,而是通过做事,去悟,再找到真正的自己,整个“无”字表面上是没有的意思,内在却是一整个自然系统。见天地懂得天地之辽阔,观众生升起宽容之心,见自己懂得自己真正的需求,生活的本质,就是要我们适当放下过去的自己,爱惜当下的自己,不抱怨,接纳,放下,改变。生活中无忧,无虑,无病,无灾,无牵,无挂,无欲,无求,不过几句,无忧虑,无病灾,无牵挂,无欲求,一生所愿,不过欢喜与健康,一生所求,不过平安与自由。无忧虑,无病灾是幸福,无牵挂,无欲求,是知足,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绕,幸福很简单,就是平淡的一天,知足也很简单,遵从自己,圈小,事少,挺好。人生之事又有谁说得清呢?无常是底色,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兼程是状态,我们唯一能控制的就是我们自己,不困于心,不扰于情,得失随缘,自在随性。把岁月还给岁月,把自己还给自己,知足且上进,温柔且坚定,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勿在他人心中找自己,也不要活成任何人的影子,你就是你,也只能成为你,因为生活的主角是你,人生的故事由你来开幕。生活中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处在“无”中?一、心无挂碍,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人生苦乐相伴,多点快乐,少点忧愁,如此甚好,生活的无常我们无法控制,但是养一颗淡然的心,我们却可以做到,养一颗淡然的心的前提是,生活中不要内耗,至于那些想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