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铭记》: 林俊德(1938年3月13日—2012年5月31日),福建永春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员、少将军衔、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两弹一星”重要开拓者。林俊德在1960年从浙江大学毕业,1960年,林俊德被派到新疆罗布泊的马兰核试验基地,沙漠戈壁条件异常的艰苦,但是他这一干就是52年的时间。林俊德风雨无阻,每天都全身心投人到工作中,经常连续工作不给自己休息时间,经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年只休息三天。由于长期的工作环境和疲劳,就在2012年4月,林俊德因为身体不适从西安专程来北京看病,一个月后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在得知患癌后,他第一反应并没有因为担心自己的身体而惊慌失措,也没有选择立马入院治疗,他首先想到是担心自己无法完成手头的工作。他自己清楚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他的笔记本电脑里关乎着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还藏在几万个文件夹中,亟待整理。他必须完成最后的任务,把科研资料交给国家,不留遗憾… 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他终于放下工作,可以休息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生命最后时刻仍在为国工作! 一生为国铸核盾,国士无双!让我们记住林俊德这个名字!真心地对他说一声:谢谢!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1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你知道 “马兰精神” 吗?它是 “两弹一星” 精神的重要部分,也是马兰精神的杰出代表!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院士。 “赤脚上浙大,大漠写传奇”,他就是林俊德院士!1955 年,17 岁的林俊德出身贫寒,靠着借贷和补助 “打着赤脚” 踏入浙大机械系。大学 5 年没回过家,靠着助学金完成学业。大学期间,他和同学仅凭一张前苏联液压马达示意图,就成功研制出液压马达和液压试验台。 毕业后,林俊德投身国防科研。扎根大漠戈壁 52 年,参与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 。在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时,面对没设备、没材料的困境,他巧用钟表零件,成功设计出压力自记仪。他苛求实验数据精确,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 2012 年,胆管癌晚期的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拒绝手术和化疗,争分夺秒整理科研资料,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临终前,他叮嘱将自己埋在马兰,那里有他的青春、事业和战友。“我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核试验。咱们花钱不多,干事不少。搞科学实验,就要有一股子拼劲儿。”这是林俊德经常引以为豪的话。 如今,浙大成立马兰工作室,传承马兰精神。他用一生践行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的誓言,这样的英雄,值得我们铭记!点赞转发,让更多人认识林俊德院士!#传递正能量 #勿忘历史 #林俊德 #马兰精神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
龙吟涛1年前
走近马兰革命烈士纪念碑 在这座纪念碑近在咫尺的地方工作生活了近三十个春秋,还是第一次走进这里。向纪念碑献花之后,就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近墓园。当看见墓碑上朱光亚、张蕴钰、程开甲、林俊德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时,内心不知道是激动还是颤抖,拍视频的手控制不住的抖动,迈开的脚步很碎很轻,回来之后连忙翻唱《马兰谣》后制作了一则短视频,但觉得质量不是很好,今有重新制作翻唱一次,以示对这些共和国英雄们质朴的敬仰和缅怀。纪念碑基座上镌刻着碑文,全文如下:   这是一块沉睡了千年的国土,又是一块挺起祖国母亲脊梁的热土。   自一九五八年组建核试验基地以来,我国在这里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试验。瞬间的辉煌铸造了共和国的和平盾牌,也为社会主义中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争得了地位,更激起了饱受外国列强屈辱的炎黄子孙的自尊与骄傲!   安葬在这里的人们,就是为创造这种惊天动地业绩而献身的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靠着对国防科技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有的在试验现场壮烈牺牲,有的在建设基地中以身殉职,有的在抢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中英勇捐躯,有的在平凡的岗位上积劳成疾悄然逝世,还有的则是为支持这项事业而栖息在这里的父老妻儿……   他们的生命已经逝去!但后来者懂得,正是这种苍凉与悲壮才使“和平”显得更加珍贵。安息吧!前人所钟爱的事业将继续下去,直到世界宁静之日;他们创造的“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已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英名将彪炳史册,激励后人!   让我们记住那个年代,记住长眠在这里的人们!   为中国核试验事业而献身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00:00 / 05: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3: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