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1
00:00 / 04: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北师港浸大-博雅讲坛 | 从童年好奇,到诺奖荣耀 🌟“科学家的使命是改写教科书!”说出这句话的丹•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教授,曾因发现“准晶体”这一新型材料而遭受长达10年的反对,备受质疑的他甚至被要求离开原本的研究小组。但正是凭借“准晶体”这一发现,他最终荣获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这位卓越的科学家走进北师港浸大(BNBU),以“从童年好奇到诺奖荣耀:科学与工程的探索之旅”为题为师生带来演讲,并分享了自己对科研和教育的看法。 🌟在过往人生中,谢赫特曼教授遇到的挑战不止质疑。但他总是把挑战看作客观存在的前进目标,而不是消极的障碍。譬如,该如何理解复杂艰深的知识?如何做好科研?时间沉淀、经验积累与全情投入缺一不可,他也是这样做的:努力钻研最终成为电子显微镜技术领域的专家,力所不及之处便与科学家们协作攻关。 🌟他指出,优秀的论文往往源于杰出研究者们的多维贡献,每个人从不同视角拼合出更完整的科学图景。因此,成为一名科学家不仅意味着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还要持续学习、保持合作精神、对世界永怀好奇。 🌟实际上,正是好奇与兴趣让谢赫特曼教授一步步获得今天的成就。 🌟他指出,教师应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因为教育是为了培育更好的人,而非简单地传授知识。“学习知识会让你变得博学,但接受教育会让你发展得更全面。全面发展的人能够更好地体察、理解并倾听他人,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且乐于助人。” 🌟谢赫特曼教授至今仍对自然、人类心理、技术发展等领域充满好奇。在北师港浸大,学校教授研发的垂直起降无人机技术令他印象深刻:“我很惊喜看到高校对这项技术投入研发。”他鼓励青年科研者结合理论探索与实际问题,以科技与合作造福人类更好发展。 🌟回望来路,这位84岁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感慨,人生重大转折往往源于偶然:偶然和同事的一场对话让他确定了研究的起始方向——快速凝固技术。科学与人生皆充满未知,因此“不要把生活视为理所当然,要明智地生活。” 🌟人们或许无法掌控命运,但谢赫特曼教授的经历告诉众人,永葆探索的热情,以好奇心为舟,勇往直前,下一个改变世界的发现,也许就藏在某个“偶然”之中。 【视频内容来源于 北师港浸会大学官网】 #北师港浸会大学 #北师港浸大 #博雅讲坛 #博雅大学 #大学讲座
00:00 / 05: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吃 “辐射”的菌2 1991年,也就是在切尔诺贝利事故(1986年)五年后,科学家们发现,在发生事故的4号核反应堆墙壁上,出现了大面积的黑色物体。 除了在墙上,在水里和土壤里,都有黑色物体的踪迹。 经过研究表明,这是一种真菌。 在切尔诺贝利发现的真菌,有200多种,大多数真菌都是深色系的。 生长也很有特点,和趋光性一样,具有趋辐射性:辐射越强的地方,面积越大,生长速度也越快。 当时科学家们就非常惊讶:“它们是如何做到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真菌并不是普通的耐高辐射的真菌,生存只是基本,如何将辐射“借为己用”才是它们真正的“黑科技”。 众所周知,绿色植物是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的作用下,产生有机物质和氧气。 而这种真菌,被称为放射营养性真菌,吸收辐射,并将辐射转化为化学能,供自身生长。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靠的是叶绿素,而放射营养性真菌靠的是黑色素。 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我们人体中常见的黑色素。 我们的头发和皮肤上都有,皮肤上的黑色素,具有保护作用,让人体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科学家们在大多数真菌中,都发现了黑色素。 在模拟实验中,科学家们将三种含有黑色素的真菌,暴露在比正常高500倍的高辐射环境中,发现: 在正常辐射的情况下,这些真菌生长比没有黑色素的真菌生长速度要慢,黑色素的存在会影响真菌的营养吸收,进而限制了生长; 但在高辐射环境中,辐射会激发黑色素内的电子,生长速度快了3-4倍。 根据真菌免受辐射伤害,吸收辐射的特性,如果能在航天领域应用,是不是意味着宇航员就不用再穿如此笨重的宇航服了?是不是能节约上天的成本? 2018年12月-2019年1月,人们确实将这些真菌带到了国际空间站,测试结果表明:1.7毫米的真菌,让辐射值降低了2.42%,如果被真菌完全包裹,预计能降低4.34%左右。 这意味着,更环保的蘑菇宇航服是有可能实现的,只是以现在的数据来看,辐射吸收能力还不够。 也有人提议,可以用来制作防晒霜,防晒效果肯定很好。 #纪录片 #辐射 #真菌 #科普 #奇闻奇事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0
00:00 / 18: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