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2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84
十月6月前
穿越时空的历史画卷——叶县县衙,邀您共赏 在中原大地的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东大街,有一座承载着六百多年历史沧桑的古建筑群——叶县县衙,它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向世人诉说着古代的辉煌与变迁。 历史底蕴厚重 叶县县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是我国现存古代衙署中唯一的明代五品县衙。自明初建立起,叶县因地域广阔、赋税丰厚,且地处中原南北交通要道,故县衙规格较高。历经明清及民国时期,它一直是县级政权机构驻地,见证了无数的历史风云。  建筑风格独特 叶县县衙占地16848平方米,由中轴线及东、西两侧副线三部分建筑群组成,共153间房屋。中轴线上的大堂、二堂、三堂等建筑气势恢宏,均为五间七架,屋面蓝瓦兽脊,梁栋檐桷青碧绘饰。大堂前的卷棚,采用天沟罗锅椽勾连搭连接的作法,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孤品,也是高级别县令的象征。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南北特色,既有北方建筑的对称、粗犷、端庄,又融入了南方建筑木作、砖雕的精巧、细腻。 文物古迹丰富 这里有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戒石铭”碑,正面“公生明”三字,背面“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官箴,时刻警醒着为官者的责任与担当。还有2002年发掘出土的2600年前春秋中期铸造的编钟,8枚缚钟、9枚钮钟和20枚甬钟组成的庞大阵容,每个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音高的乐音,代表了春秋时期音乐的最高成就。 文化内涵深厚 叶县县衙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廉政文化、儒家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汇聚地。仪门东侧的萧曹庙,纪念着西汉名相萧何、曹参,体现了统治者对贤臣治国方略的推崇。二堂悬挂的“清慎勤”匾额,传承着为官清廉、谨慎、勤勉的道德准则。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24: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9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叶县 #叶县明代县衙 #叶县文庙 #叶县文旅 #叶县旅游 叶县明代县衙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县城东大街,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基本概况 它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是中国现存古代衙署中唯一的一座明代五品县衙建筑。县衙坐北朝南,占地16848平方米,现有建筑群由41个单元、153间房屋组成。建筑群落布局合理、规模宏大、等级分明、保存完整,还融合了中国南北方建筑特点,是中国古代县衙建筑中的精品。2006 年,叶县县衙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3A级景区。 历史由来 明初政权需要稳定的权力机关统一发布政令,因此要在叶县城中建造新县衙。当时朝廷规定县分三等,以纳粮数量定品级,叶县当时所辖地域广阔,岁缴赋税十万石以上,加上自古就是中原南北交通要道,所以自明初建立起就是五品县衙。 建筑布局及特色 ● 布局:建筑整体沿袭北方地区庭院式建筑结构布局,呈现对称式结构。由中轴线及东、西两侧副线三部分建筑群组成,主体建筑有大堂、二堂、三堂等,辅助建筑包括监狱、厨院、知县宅、大仙祠、虚受堂、思补斋等。 ● 特色:兼具南方制作工艺的精美旖旎和北方建筑的雄浑古朴。景区内的木作和砖雕技术也备受关注,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历史沿革 ● 明清及民国时期:从明嘉靖到清康熙年间,县衙建筑大体保存,但因兵灾、大火等,建筑类型历经数次增减。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 年)《叶县志》记载,县衙旧址位于县城东街,迁移原因和时间不可考,后迁址在“十字街东”,即现今县衙所在之处。期间多位知县对县衙进行重建和增修,如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知县钮达璋重建二堂五间;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知县何鼎重修寝室三间等。明、清及民国时期这里一直是县级政权机构驻地,明清时期称县署,民国十六年(1927年)县署改称县政府。 ● 近代:1944年6月,日军攻陷叶县,在此设立日伪政权“维持会”和“治安复兴委员会”,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县政府返回。1948年1月15日,叶县人民民主政府进驻县衙。“文革”初改为阶级教育展览馆,后为教育体育局、图书馆和县剧团等单位所占用。 ● 现代:1997年,政府启动叶县县衙修复工程,1999年主体部分对外开放,2001年对县衙东、西副线上的建筑进行全面修复,一年后建成叶县县衙景区。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