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逐句解析: 1. 牧童骑黄牛 ◦ 字面意思:放牛娃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双腿自然垂摆,手持短笛或树枝,展现出乡村孩童的闲适与自由。 ◦ 深层情感:通过“骑”字,勾勒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暗含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艺术手法:白描手法,以简洁的语言塑造鲜活画面,符合袁枚“性灵说”中“直抒胸臆、回归本真”的创作主张。 2. 歌声振林樾 ◦ 字面意思:牧童的歌声嘹亮清脆,在树林中回荡,惊飞了枝头的小鸟。 ◦ 深层情感:“振”字既写出歌声的穿透力,又暗喻牧童内心的欢快与无拘无束,与辞官归隐后追求自由的诗人形成精神共鸣。 ◦ 艺术手法:以声衬静,用歌声的喧闹反衬林间的幽静,营造出“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3. 意欲捕鸣蝉 ◦ 字面意思:牧童忽然听到树上蝉鸣,目光锁定目标,心中萌生捕捉的念头。 ◦ 深层情感:“意欲”二字点出孩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展现童真童趣的天然流露。 ◦ 艺术手法: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将叙事从动态(唱歌)转向静态(捕蝉),为下句的戏剧性转折铺垫。 4. 忽然闭口立 ◦ 字面意思:牧童立即停止歌唱,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站立在树下,专注地盯着鸣蝉。 ◦ 深层情感:通过“闭”“立”两个动词,刻画牧童从活泼到专注的瞬间转变,体现其天真机敏的性格。 ◦ 艺术手法:动静对比强烈,前两句的喧闹与后两句的寂静形成张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如蝉是否被捕捉)。#原创视频 #古诗词的魅力 #古诗古韵 #古诗词照进现实 #童真守护记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5
0-6岁启蒙古诗第10首 |《所见》|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清新隽永的小诗,捕捉了夏日林间一个充满童趣的瞬间。 ---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逐句解析 1. 牧童骑黄牛 · 画面: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宽厚的背上。 · 作用:开篇点明主角,勾勒出一幅恬静和谐的乡村画卷。“骑”字生动传神,刻画出牧童的无忧无虑。 2. 歌声振林樾 · 画面:牧童放开喉咙,嘹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回荡。“振”字极具穿透力,仿佛能听到那响彻林间的欢快。 · 作用:以动衬静,用声音反衬出山林的幽深宁静,同时将牧童畅快、自得的心情推向高潮。 3. 意欲捕鸣蝉 · 转折:诗歌情势在此陡然一转。牧童听到了树上的蝉鸣,心里顿时产生了捕捉的念头。 · 作用:从“放声高歌”的宏大场景,瞬间收束到“捕捉鸣蝉”这一个具体的、专注的意图上,为下句的戏剧性变化做铺垫。 4. 忽然闭口立 · 高潮与定格:这是全诗最精妙之笔。为了不惊动蝉,牧童猛地闭上嘴巴,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站在牛背上。 · 作用: · 动态转静态:从之前的“声振林樾”到此刻的“闭口立”,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动静对比。 · 神态捕捉:精准地捕捉到儿童由喜动到专注的瞬间神态变化,其天真烂漫、机灵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 留白:诗在此戛然而止,牧童是否捕到了蝉?留给读者无限想象。 --- 整体赏析 · 艺术特色:诗人运用白描手法,通过“骑、振、捕、闭、立”等一系列动词,将牧童的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描绘得层次分明,栩栩如生。 · 意境营造:前两句的动(歌声振天)与后两句的静(闭口而立)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写出了山林的幽静,更生动地表现出儿童注意力瞬间转移的特点,充满了生活情趣。 · 情感主旨: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一个寻常的生活片段,真挚地赞美了童心的纯真与可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总结来说,《所见》如同一部精彩的微电影,短短20个字,讲述了一个完整而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让一个机灵可爱的牧童形象穿越数百年的时光,依然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眼前。#国学启蒙 #幼儿古诗 #学古诗 #每天跟我涨知识 #幼儿国学启蒙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