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巢记5月前
吴傅钧《中国粮食地理》 吴传钧,(1918年4月2日—2009年3月13日),号任之。出生于江苏苏州。经济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1936年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大学地理系。1941年7月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本校研究生院,成为该院地理学专业第一位硕士生。1943年7月获得理科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当讲师。1945年,进入英国利物浦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48年7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毅然返回到正处于动乱之中的祖国。 吴传钧长期从事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是我国现代经济地理学与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带头人。20世纪50年代提出经济地理学并非一般所说的经济科学,而是与自然科学及技术科学密切交叉,具有自然—技术—经济三结合特点的边缘科学。80年代提出地理学的中心研究课题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过程、机理和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这些学术见解推进了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吴传钧的研究是随着20世纪中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而进行的。他立足于地理学,广泛涉及人文地理学的诸多研究领域,并在学科建设、学术组织、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建树。 吴传钧学术研究最初侧重于农业地理和土地利用,并始终把这两者作为研究重点,为发展我国农业地理学研究和土地利用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认为,“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有别于国民经济其他生产部门的显著特点在于,它和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我国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难时期,地理学为农业服务,既可以发挥学科优势,又能够在生产实践中促进学科发展。而土地利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正是地理学着力研究的问题”。他研究农业地理就是从土地利用入手。他的《中国粮食地理》、《威远山区的土地利用》、《中国稻作经济》3篇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属于这两个范畴。20世纪50年代初,他调查了南京市土地利用情况,并编制了我国第一幅大比例尺彩色土地利用图。随后,他参加了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进行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研究。60年代他从事一系列以农业区划为中心的工作。70年代初期,他进行大兴安岭地区宜农荒地资源考察,又到东南、西北和西南各省区进行农业生产典型调查。随后,他承担全国科技发展规划第108项重点任务。其间,由他负责设计、组织全国协作完成的755万字《中国农业地理丛书》,已由美国国会图书馆译成英文。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
00:00 / 1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90
00:00 / 0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68
00:00 / 04: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58
00:00 / 03: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9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