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 对“道”的解释,老子用了 大、逝、远、反 几个字眼,着重用了 “大 ” 来形容。明了一个“大”字,其余几字也就迎刃而解。 何谓大? 「大」,「一」字加一个「人」字。从字形意义上来讲,一个人是「小」。我们这个地球在整个银河系里,在宇宙空间里是一粒沙子而已;一个人在宇宙的地位更是小得不能再小了。本来「一」字加一个「人」字叫「小」,可它偏偏要叫「大」。这首先就是哲学的对立统一,小大不二,即大即小。这就叫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叫「大」?天地万法就是一真之人,就是一个道或说一个念变现而已。万法归宗。归什么宗?归到「一」,归到「一个人」,归到「一个念」。 再看一看这个「人」字,左边是一撇,右边是一捺。也就是说一个人是由两个人组成的。一边是假人,看得见;另一边是真人,看不见。由真假二人组成一个人,非一非不一,非二非不二。而人者,必须借假修出真来,才破小为大。 大中就是解脱,大小、多少、有无都是一个东西,是一体的。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不得了,你就把这个「我」化掉了。化掉了「我」,这个心就变成了气球一样,越“飞”越高。#养生 #国学文化 #修心修行 #智慧人生 #禅拍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解读 原典: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它出现在天地形成之前,无声无形,独立存在永不改变,循环运动永不停息,可以把它当作天地万物的本原。 我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名字,就给它起名为“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叫“大”。“大”会运动发展,发展下去就会走向极盛,走向极盛后又要返过来回到原处。 所以说,“道”有“道”的规律,天有天的规律,地有地的规律,统治天下也有统治天下的规律。宇宙间有四种主要规律,而统治天下的规律只占其中之一。社会规律要效法地的规律,地的规律要效法天的规律,天的规律要效法普遍规律,普遍规律则要效法自然。 解读: 老子再次阐述了“道”的规律和性质。“道”看不到、摸不着,寂静而空虚,无所不在,永不停止。“道”就在人们的身边,并指导着人们,约束着人们。在这一章,老子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大”,“大”可以运动发展,发展下去会走向极盛,之后又返回原处。“大”是一种形象,用来比喻“道”的本质。#人生哲学 #原创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禅悟2周前
《道德经》第25章的原文、如下: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章哲学思想 - 道的本体论:本章指出“道”是先于天地存在的混沌统一体,它独立运行、永恒不变,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这体现了老子对世界本源的思考,“道”不同于具体的事物,它是一种超越人类感知和语言描述的存在,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根本依据。- 道的运动规律:“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阐述了“道”的运动变化规律,即道是不断流逝、延伸至远方,最终又返回本原的循环过程。这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性,任何事物在经历了发展、变化后,最终都会回归到某种本质或根源状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了人在宇宙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指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人应效法地的厚实、天的高远、道的自然无为,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道德经#古人的智慧#慢慢品慢慢悟#静心养心#提升自己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弘扬1周前
@Microsoft Windows: 「太上老君清净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以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静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青城山太上老君#佛教圣地 #佛教文化 #普度众生阿弥陀佛 #祈祷平安健康 #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5: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弘扬1周前
@Microsoft Windows: 「太上老君清净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以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静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青城山下白素贞 #青城山旅游攻略 #台上靠君#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2
清净经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清净经 #道家文化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三十七、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①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今译 孔子说:“没有人能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人了解老师呢?”孔子说:“我既不怨恨天,也不责怪人,只是从人事上去学习,依循天理日求上进,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引述 下学而上达,意思是下学人事而上达天道。孔子认为礼是人事行为的规范,仁是人事行为的本质。只有依仁合义,持续精进,才能够上达天道,而知天命。 知天命的指标,即在不怨天,不尤人,凡事逆来顺受。以孔子的修养,五十岁时才知天命,可见实在不容易。像孔子这样杰出的人,一般人当然很不容易了解。所以孔子自叹没有人能够了解他,只有天才能明白他的心情。 一般人忙于下学,根本没有上达的可能。孔子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关于天命的部分,很少向这些人提起。因为它比较高明,并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 生活智慧 (一)下学而上达,下为人,上为天。由人事上达天命,才有天人合一的可能。当中不需要神明的媒介,成为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特色。 (二)“我欲仁,斯仁至矣”(《述天篇》)。命在天也在我,便是天人合一的明证。人人都可以做到,只要不断从道德实践中去体会,逐渐提高自觉,以求上达。开始学起,日求上进。(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篇》)。天道只能自存,无法弘人。我们必须充实下学的功夫,才能弘扬天道。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