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马拉松,把何尊铭文刻在了奖牌上,看“中国”来宝鸡,是“中国”两字最早出现的地方。跑马一座城爱上一座城,不是跑个马吃吃喝喝就能爱上,跑一场马拉松,最容易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的一定要去一趟当地的博物馆。有这么多人跑完宝马,有多少人知道宝鸡马拉松奖牌铭文是什么意思?刚好我去了青铜器博物馆,刚好听了讲解,刚好可以分享给大家。 以下是奖牌铭文“隹(唯)王初纘宅𢧏(于)成周,復(復)再珷(武)王豊(禮),祼(裸)自天,才(在)三(四)月丙戌,王亯(誥)宗小子𢧏(于)京室,曰:『昔才(在)爾考公氏,克速(弼)玟(文)王,肄(肆)玟(文)王受兹(兹)大命,隹(唯)珷(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𢧏(于)天,曰:「余丗(其)宅兹(兹)中或(國),自兹(兹)辭(辝)民,」烏乎(呼),爾有唯(雖)小子亡戠(識),現(視)𢧏(于)公氏,有爵(勲)𢧏(于)天,馭(徹)令(命),苟(敬)官(享)哉(哉),叀(唯)王龏(恭)德谷(裕)天,順(訓)我不每(敏)。』王咸亯(誥),亡(何)易(錫)貝卅(三十)朋,用作(作)圉(庾)公寶隟(尊)彝,隹(唯)王五祀。”#酷炫风训练营 #宝鸡马拉松 #何尊 #何尊铭文 #宝鸡马拉松奖牌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0
3000年前青铜器上惊现“中国”二字 它就藏在陕西宝鸡中国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何尊里! 这件青铜酒器的内底,刻着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四个字,让“中国”一词首次以词组形式出现在历史长河中。而它的发现过程,非常的惊险,差点就被融成废水。 1963年,陕西宝鸡贾村镇的村民陈堆在雨后坍塌的土崖边,挖出一件布满铜锈的怪家伙。这尊青铜器被带回家装粮食,两年后因生活困难,竟被家人以废铜价卖到收购站,差点熔成铜水。幸亏宝鸡博物馆专家佟太放路过,认出这件青铜器,花30买下了这件后来价值连城的国宝,却因锈迹遮掩,当时谁也没发现它藏着惊天秘密。 直到1975年,青铜器专家马承源为筹备文物展,用手摩挲何尊内壁时,意外摸到凹凸的铭文痕迹。经过除锈处理,122字金文重见天日,一句“余其宅兹中国”(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惊呆考古界。更绝的是,铭文里的“中”字像飘扬的旌旗,“国”字如持戈守卫的战士,生动展现了古人“居中治国”的理念。虽然当时的“中国”仅指地理中心,却为后世国名埋下种子。 如今这件高38.8厘米、重14.6公斤的青铜尊,已成为禁止出国展览的顶级国宝,连冬奥会火种台都借鉴了它的造型。 从废品站的30元“破铜”到身价无量的文明密码,何尊用一身铜绿告诉我们:华夏文明的基因,早就在三千年前的铭文里生根发芽。下次去博物馆,记得在它面前多站一会儿——你凝视的不仅是青铜,更是“中国”二字的初生模样。 作为青铜器之乡的我们至今一直沿用古老的失蜡法技艺复制铸造这件举世闻名的青铜器瑰宝。 何以为尊 唯有中国,看“中国”来宝鸡。#宝鸡#青铜器#何尊#好物推荐#文化旅游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
何尊:“中国”之源,文明之章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有这样一件镇馆之宝,它就是何尊。 何尊,通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 ,整体呈椭方形,喇叭口,圈足,周身散发着古朴庄重的气息。颈部装饰着蕉叶纹和曲体蛇纹,中腹是威严神秘、具有腾跃欲食动感的高浮雕饕餮纹,下部饰以象征周人图腾崇拜的凤鸟纹,圈足则为兽面纹,这些精美的纹饰不仅反映了西周时期高超的青铜器铸造工艺,更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与信仰 。 真正让何尊举世闻名的,是尊内底部那12行,共122字的铭文。铭文中“宅兹中国”四字,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也就是如今的河南洛阳一带。 这简短四字,背后有着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周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表达要在天下中心之地统治民众的决心;周成王继位后,遵循父王遗愿,在洛阳建立新都城。同宗贵族何,因父亲的功绩得到认可,自己也被新王看重,于是铸造此尊,铭记父辈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 。 三千多年时光流转,“中国”一词的内涵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地理概念,逐渐上升为民族与文化认同的高度,实现了文化、政治以及心理认知的高度统一。何尊,宛如一位沉默而坚定的见证者,目睹了朝代的更迭、岁月的变迁。虽历经沧桑,最初的光泽已然褪去,但尊底的铭文却跨越千年,清晰地向后人诉说着祖先的丰功伟绩,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与包容性的生动例证 。#何尊 #国保 #旅游 #旅行推荐官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7: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4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