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6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曾国藩说:(第二次译) 言多谐谑,又不出自心中之诚,每日言语之失,直是鬼蜮情状,遑问其他。 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总是说轻佻敷衍的玩笑话,而且内容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每天在言语上的过失,简直就像鬼怪在暗中作祟般阴险虚伪!哪里还谈得上其他方面的修养呢? 阅读理解之“心中之诚”: 曾国藩对“不出自心中之诚”的焦虑,从不是“怕他人识破虚伪”的浅层顾虑。他真正恐惧的,是“心口割裂”会像温水煮青蛙般侵蚀心性根基:让自己从“日日向君子靠近”的修行者,慢慢退化为“随俗浮沉、无底线迎合”的庸人,这才是对“成圣贤”初心的根本背叛。 他始终认为,言语是“心性的直接出口”:若长期让“出口的言语”背离“内心的真实”,必然会陷入自我欺骗的恶性循环。先是“为了迎合说违心话”,接着“习惯违心话而麻木”,最终“连自己真正想什么、信什么都分不清”。就像他曾在日记中反省“面谀友人应制诗”:明明觉得诗句空洞,却违心夸赞,事后才惊觉“此非欺人,实是自欺。今日敢对诗言不诚,明日便敢对事、对人言不诚,心性防线一旦破了口子,便会步步失守”。 进一步看,曾国藩的修身本就是“内外合一”的系统闭环:核心是“心念诚”,延伸为“言语诚”,最终落地为“行为诚”,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若“言语不诚”,整个闭环便会断裂。比如心念里本不认同“用应酬换人脉”,却为了合群说尽场面话,久而久之,要么行为上被迫卷入无意义的应酬(荒废修身),要么心念被“应酬即社交”的俗见同化(丢掉本心),修行便成了自欺欺人的表面功夫。 在他眼中,“真诚的言语”更是人际关系的基石:以“心中之诚”为核心的交往,是“道义之交”——彼此肯说真话、互提劝诫,哪怕有分歧也能基于真心化解,最终互相成就;而以“不诚的谐谑、奉承”为核心的交往,不过是“应酬之交”——彼此藏起真实想法,只说“顺耳的空话”,看似热闹,实则消耗心力、耽误成长,这正是他坚决远离“善柔便佞”之友的根源。 “言语不诚”的病根从不是“社交技巧不足”,而是“心念先偏离了‘诚’的底色”,要么是“怕得罪人而藏起真心”,要么是“想讨好而刻意迎合”,都是内心对“诚”的坚守不够。因此,修身的关键从不是“用言语装出真诚的样子”,而是先校准心念:让“诚”成为内心的默认选择,再让言语、行为自然贴合心念,而非为了迎合外界扭曲自己。#曾国藩
00:00 / 03: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8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38: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