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甲午战败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战争的开始),而我的家乡化为一片废墟。我亲眼目睹了战火连天的惨状,昔日的学堂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孩子们捧着书本被硝烟笼罩,风里传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帝国主义者的铁蹄仍在肆意践踏,“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我决定投身战斗。 我参加过辛亥革命的烽火战斗,冲锋在前线与敌人殊死搏斗;在北伐战争中,我肩扛枪炮,与战友们并肩作战,誓死捍卫国家的尊严;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中,我更是冲在最前线,用血肉之躯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每一次战斗,我都拼尽全力,为了能够让我的后辈们有一个和平的家园,我觉得所有的苦和累都不算什么。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在一次战斗中我不幸身亡,倒在了血泊之中。那一刻,我希望我的后辈能记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势必会形成一股燎原之势。 你可能会好奇我为什么存活了如此之长的时间,因为我不是我,我是千千万万个我,我是每一个我。 1949年,风中又传来了读书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有无数个小孩在认真学习,他们头顶着的不再是硝烟,而是朝阳。他们还可以在户外尽情地玩耍。噢!他们在敬礼,原来我们真的胜利了,我的家乡日渐强大起来,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满。 好像有一首歌仍在唱“文化是武器,埋在每根神经”。 #光遇 #光遇剧情 #火力全开 #mv #历史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甲午中日海战-海军阵型的成与败 从海军阵型角度分析中日甲午海战的成与败 1894 年 9 月 17 日,黄海大东沟,中日两支蒸汽铁甲舰队的碰撞,揭开了近代东亚海权博弈最惨烈的一页。当北洋舰队以横队“雁行阵”迎战日本联合舰队的单纵阵时,一场关于海军阵型的终极博弈拉开序幕。 一:中日阵型特点 北洋水师阵型:夹缝雁行阵,顾名思义,舰队阵型类似大雁飞行时的“V”字形,能提供较广的火力覆盖但纵深不足且指挥复杂。 日本联合舰队阵型:单纵阵,所有舰船沿同一方向依次排列,首舰领航,后续舰艇依次跟随,形成一条直线。适用于火力强大的舰队,以最大限度利用侧舷火力。 二:横队与纵队的致命差距 军舰的主炮,一般都分装在舰艏及舰艉,而两舷装的都是口径较小因而射程亦较短的副炮。副炮的主要用途是保护本舰,对付敌方的快速鱼雷舰艇。取纵队作战,敌舰队位于我舰队的一侧,舰艏舰艉全部主炮都能用来攻击敌舰,到双方距离缩短时,敌之侧的副炮,亦可加入射击。如用横队应战,则只有一半的主炮可以用来射击敌舰,舰队的火力,减弱一半,所以现代海军编队基本都以纵队为主。 三:T 字阵位的死亡游戏 当北洋舰队横队展开时,仅有舰艏主炮能指向敌舰,而日军纵队所有主炮、副炮均能侧舷齐射。以日军旗舰“吉野”为例,其单侧 8 门 152 毫米速射炮每分钟倾泻 10 发炮弹,形成密集火力;而清军“定远”舰 305 毫米巨炮每 5 分钟才能发射一发黑火药炮弹,且半数主炮因阵型限制无法开火。更致命是,横队两翼的“超勇”“扬威”等弱舰完全暴露,被日军第一游击队以 15 节高速切入侧翼,在交叉火力中化作燃烧的废铁。#历史 #海军阵型 #军事科普 四:指挥瘫痪,阵型背后的体系崩塌 纵队战术的精髓在于旗舰引领机动。日军“松岛”号领航纵队,全舰队如臂使指;而北洋舰队转向需靠旗语逐舰传递,一次 90 度转向耗时长达 20 分钟。当日军以纵队实施“动态包围”时,清军仍以 1866 年利萨海战的横队撞击战术,甚至将航速仅 8 节的老舰“超勇”置于阵型两翼,成为日军速射炮的活靶。 五:血色启示 此战暴露的不仅是装备代差,更是战术思想的世纪断层。这场国运之战的结局在战斗一开始的阵型博弈中已然注定:一支困在旧时代的舰队,终将被新战术的浪潮吞没。
00:00 / 03: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
00:00 / 05: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18
00:00 / 1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57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5: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1
00:00 / 05: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