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是一种融合舞蹈、武术、戏剧元素的汉族民间大型集体舞蹈,主要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及福建、香港等地 。 以下是详细介绍 : 历史起源 英歌舞起源于明代中期的广东潮汕地区,雏形可追溯到远古的傩舞,后融入了《水浒传》中梁山泊英雄智救卢俊义的故事,经不断演变发展而成。关于其起源,学界还有祭孔仪式演化、戏曲影响、反抗官府欺压、外省传入等多种说法。 表演形式 完整的英歌舞表演由前棚、中棚、后棚三部分组成。前棚为男子群体舞蹈,是主体部分,表演者多为偶数,常以12、24、36、72或108人组成,扮演《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双手各持一根木槌,上下左右对击,动作雄健有力,队形变化丰富,如长蛇挺进、双龙出海等。中棚多由小戏、杂耍、武术等传统曲艺节目组成。后棚为武术表演,表演者手执各类兵器,展示武功实力,最后以“打布马”收场。 舞蹈特点 • 动作特点:舞槌者有握槌、夹槌、旋槌等多种动作,基本步法有马步、弓步等,动作刚劲勇猛,刚柔并济。 • 音乐特点:通常采用1个大鼓、4个行锣、1个钦、2个钹等打击乐器伴奏,节奏有慢板、中板、快板三种,音乐气势刚强有力,与舞蹈风格完美融合。 文化内涵 英歌舞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在广东农村地区,被视为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具有较强的健身性和群体性,是文化传承与社会凝聚的重要依托。 非遗保护 2006年,普宁英歌、潮阳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甲子英歌舞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
首先,英歌舞、迎老爷它就不是表演,它是我们潮汕人民的一种祭祀活动。 其次,这些都是本地人,自己组织的,没有确定的时间点(我们这就是一个村一个村 轮流办的) 还有,我们正月这段时间大部分人都要在家拜老爷,所以很多店铺都是关着的,食宿 确实会比平时贵一些。 而且,这些活动大部分比较分散,都是在各村里的,很少在市区里面的。 我们本地人看英歌舞、迎老爷也都会自觉让路的,部分外地的游客你们挤在路中 间他们英歌队舞不开,反过来说我们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当然,这也只是个别。 大家也都累了一天,你们自己没有了解好我们的文化习俗,还发到网上,引起部 分网友的误解 潮汕地区从来不是靠旅游业发家,包括以后也不是。我们的过年氛围是给祖宗、 给神明的。我们坚守自己的文化传承,有钱有物质的年代就大办,生活艰辛的年代就 简办,几百年都是这么过来。你想让我们为了那么点旅游收入而改变我们对祖宗神明 的拥护,变成其他那些旅游业流水线作业那是不可能的。这种不妥协正是我们的优点 与坚韧。 我们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被你们这么抨击,自己人心里肯定是不好受的。 英歌 迎老爷不是旅游景点,不是旅游节目,不管外省的朋友有没有来,我们潮汕 照样会举行,你们的到来,潮汕人欢迎大家,但请不要认为是旅游节目,请不要阻碍 英歌队。 最后声明一点!!! 我们的英歌舞 迎老爷不是表演,没有办法搭大舞台去给你们表演的,这是我们自 己祭祀的方式好吗?不了解的外地人也要尊重一下我们的习俗文化吧!#潮汕英歌舞 #潮汕 #民俗文化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81
00:00 / 04: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