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4: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6: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
醒来1月前
读了几年《论语》我才明白,没有理想的人生有多可怕! 2021年,北京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一份调查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该调查发现,北大一年级新生中有40.4%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北京大学徐凯文老师由此专门提出一个新名词——“空心病”。许多人对这个现象表示不解,为什么这些从小被追捧、被模仿、被羡慕的天之骄子,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心理问题呢? 有专家指出,导致学生“空心病”的原因很多,但归根到底,是因为理想的缺失。这些特别优秀的年轻人,除了应对考试之外,他们从来没有认真聆听过自己内“心”的声音,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没有矢志追求的人生目标。因此当他们终于过五关斩六将,一路高歌闯过高考的独木桥时,却突然感到迷茫、无助、空虚和失落! 金文中的“志”字,下面的字形为“心”,上面的字形为“之”。古人认为,所谓“志”,即心之所之,就是心想要达到的地方。 如果说“爱”是人生的根基,那么“志”便是人生的方向。在孔子看来,没有“爱”的人生固然形同朽木,但没有“志”的人生更是度日如年。 孔子说,“那些整天吃饱了饭,却不知道把心思用在何处的人,日子也太难熬了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 加拿大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躺平”实验——受试者到实验室后就躺在床上,蒙上眼睛、堵上耳朵、手也套上很舒服的套子,受试者只要躺在床上,不用做其他任何事情,就可以拿到奖金,并且躺的时间越长得到的奖金越多。报名的人很多,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撑不过24小时,且所有人在48小时之内就宣布退出了。受试者在躺平过程初期很愉快,但随着时间流逝,受试者会感到无聊,甚至开始出现幻听、幻觉,再后面便是坚决要求停止实验。这个实验侧面证明了,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便很容易内心空虚,最后走向崩溃! 《论语》中,孔夫子自述:他在十五岁时便立下了志向一心求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立志是孔子人生成长的一个新的起点,因为有了明确的志向,所以他后来就算经历了很多苦痛的事(丧父,丧母,丧妻,爱徒早逝等),他也不曾轻易倒下! 孔子认为,人的精神意志是超越外在强权的内在力量。即使身份卑微(匹夫),只要坚守志向,便具有不可征服的尊严,便能够有一翻成就。所以孔子告知弟子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个道理更适用于如今社会的现代人,一个人只有立下大志,才不会迷茫消沉,才不会心灵空虚,才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立志 #论语智慧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