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4: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说的都是过去的事足以作为未来的老师,当然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能从中获得“新知”,而新知的获得大多时候是建立在反复琢磨的基础上的。有位评论家说,少年时读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会发笑,中年时读了会思考,老年时读了却想哭。好的书经过反复阅读后才会不断转化出新东西,意大利诗人但丁每天研究《圣经》;大文豪托尔斯泰把《新约福音》读了又读,最后可以长篇背诵下来;马克·吐温旅行时必带一本厚厚的《韦氏大辞典》;白朗宁每天翻阅辞典,从辞典里面获得乐趣和启示。当然,除了好书,别人的经历、历史事件等也都可作为我们的老师。但越是学习借鉴,越是要明确其新发展、新变化,一味地片面模仿学习不仅不可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反而容易导致自身的毁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战争中的第一次战斗都是独特的,需要对实际情况作深刻的分析。最容易通向惨败之路的莫过于模仿以往英雄们的计划,把它用于新的情况中。”在战争史上,由于照搬前人经验而丧师败绩的事例不胜枚举。唐朝房官效法古制,用车战制敌,被安史叛军杀得一败涂地。20世纪30年代的法军统帅部,完全搬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在法西斯德国的闪击下,一触即溃。相反,那些被人称道的成功战例,都无不具有惊人的创新之举。 #国学智慧 #国学文化 #国学 #智慧人生 #传统文化 #论语 #弘扬国学经典文化 #中华文化 #修心修行 #正能量 #国学经典 #孔子 #读书 #经典 #圣贤教育 #名人名言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9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传播国学经典。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什么意思呢 孔子这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为政》),字面意思是:通过温习旧的知识,能够领悟新的理解和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其核心思想包含以下层次:1. “温故”:重视学习的基础与积累•“故”指已学过的知识或历史经验。孔子强调学习需要不断复习、反思已掌握的内容,而非一味追求新奇。•例如:复习经典文献(如《诗经》《尚书》)、反思历史事件或过往行为,从中提炼智慧。2. “知新”:从旧知中衍生新见解•真正的学习不是机械重复,而是通过消化旧知识,触类旁通,获得新的领悟。•比如:从古代礼制中理解现代社会的伦理关系,或通过复习数学公式推导出新的解题思路。3. “为师”的标准:具备启发他人的能力•孔子认为,能通过旧知启发新知的人,才具备“为师”的资格。这不仅是知识储备,更是思维方法的传授。•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而非单纯灌输知识。如朱熹注:“温故而知新,须是知得新意,方是师。”现代启示:•对个人学习:定期复盘旧知识(如读书笔记、错题整理),能发现新的视角。•对教育者: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非死记硬背。•对管理者:从历史经验(“故”)中总结规律,可指导解决新问题。对比其他名言:•《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仅背诵知识的人不配为师,与孔子强调的“知新”呼应。•西方哲学家怀特海:“愚钝的头脑被旧知压垮,智慧的头脑因旧知滋养。”同样指向对知识的创造性转化。孔子此言短小精悍,揭示了学习与教育的本质:知识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根基在于传承。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1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34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随喜赞叹 修一颗随喜赞叹的心,福报就在来的路上了 佛教里有一种修行方式,叫随喜赞叹。 可以理解为,见他人之欢喜,而心生欢喜。 心,是福报的根源。 修一颗随喜赞叹的心,是我们这一辈子最好的修行。 01 古人说:不生嫉妒,但生随喜。 嫉妒之心与随喜之心互为反面。 生活里,许多人见不得别人好,以别人的不幸为乐。 但越是嫉妒别人,越容易折损自己的福报。 《聊斋志异》中记载了一个“妒妇”的故事。 有一个富商的妻子,发现身边婢女貌美,她竟直接端来热汤毁其容貌。 当晚,妇人就做了一个梦。 梦中神明神情威严,呵斥她道:“尔以妒心伤人,当受同等报应。” 醒后,她的脸竟生满毒疮,没过多久就因溃烂而亡。 几千年来,人们琢磨透了人性,知道嫉妒之危害,是五毒之一,也是七宗罪之一。 但是,文明进步了千年,人性进步不足一厘米。 嫉妒,仍深植于我们的骨子里。 我们见人富贵则眼红,见人优秀则不甘。 见别人金榜题名,就酸言不过运气;见别人家境渐丰,就暗忖必有隐情。 但如此整日活在比较之中,最终困住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唐德宗时期,宰相卢杞嫉妒名臣颜真卿的声望与书法才华,一直伺机排挤。 建中四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卢杞见机会来了,向德宗进言:“颜真卿威望极高,若派他去劝降李希烈,可不费一兵一卒平定叛乱。” 德宗不知是计,同意了这一请求。 群臣皆知李希烈残暴,此去必死,纷纷劝阻,但颜真卿毅然前往。 果然,颜真卿到了李希烈军中后,被叛军扣押。李希烈多次威逼利诱,颜真卿始终不屈,最终被缢杀。 颜真卿之死激起天下悲愤,卢杞的奸计暴露,被德宗罢官流放,落得身败名裂、客死他乡的结局。 嫉妒是毒,赞叹是药。 仇视别人的风光,就是在把自己往深渊里推。 人人皆有嫉妒心、自私心、嗔恨心。 不同的是,愚昧之人会让这些恶意滋长,真正有智慧的人会随喜赞叹,欣赏别人的好。  02 有一位学者将世人划分为三类人。 第一类人,心胸狭隘,见不得别人好。 第二类人,感受到个体差异,心有不甘,却不会有逾越之举。 第三类人,欣赏别人、乐于成就他人。这一类人往往最让人佩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真正有格局、有良知的人,会为别人的优秀与善举发自内心地赞叹。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见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虽二人治学路径有别,仍奔走相告:此书可救天下。 这是一份不执于门户之见的随喜。 #涨知识 #强烈推荐 #知识科普 #分享
00:00 / 1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进修生6月前
《论语》为政篇 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今译 孔子说:"温习以前所学而能体悟出新的道理,可以做别人的师长了。" 引述 "温故"是方法,"知新"才是目的。没有正确的方法,很难达到目的。没有明确的目的,缺乏理想与目标,则温故不过是复习、温习,记得牢靠却毫无作用。只有温故而知新,才有资格为人师表。从旧的开创出新的来,虽然有变化,却不能够违背根本的道理。 新旧并不是辨别善恶的标准,新的不一定好,旧的也不一定不好。孔子的主张,是不必介意新旧,把重点放在善恶的区分上面。古今新旧并重,一律去掉不善的,固执善的。 现代人喜欢求新求善,常常误认为新的便是善的,至少比旧的好。这种喜新厌旧的心态,基本上就不正确。加上许多人迎合这种潮流,一天到晚标新立异,着实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 生活智慧 (一)新的意思,不完全是时间的变迁,偏重于新旧的差异。新的重点,是性质的改变,愈来愈合理。愈新愈好,才是我们所要的;愈新愈糟,那就是开倒车。虽然是新的,还不如旧的好,又有什么用? (二)学过的东西,能够产生新的知识和体会,主要原因,是自己有所长进。反过来说,温故却不能知新,表示自己还没有长进。这时候要更加用心举一反三,更深一层地去认识,才是真正的温故。 (三)知新不一定完全来自温故,学习新的东西,也就是以前没有学过的,也叫作知新。终生学习就是不断地求取新知识,求得知新的扩展。一方面温故,一方面知新,双管齐下,效果当然更好。#每天学习一点点#学习#传统文化#论语#提升自己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2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