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学生直接复制AI生成答案!怎么避免呢?多加个指令解决罢了 5月12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明确禁止学生在作业与考试中直接复制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生成的内容,要求学生在使用相关工具时,必须详细注明引用来源,并严格遵循引用规范。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同时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如ChatGPT等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然而,在教育领域,这些工具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部分学生利用AI工具完成作业、撰写论文,甚至在考试中作弊,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教育部及时出台了相关指南,为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划定了界限。 《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明确规定,学生在作业与考试中禁止直接复制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生成的内容。如需使用,必须详细注明引用来源,并严格遵循引用规范。这意味着学生在使用AI工具时,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而需要对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加工,确保作业和论文的原创性和学术诚信。 这一政策的核心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避免学术不端行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他们依赖技术工具。通过限制学生直接复制AI答案,可以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解决方案。同时,这一政策也有助于维护学术诚信,防止学生利用AI工具进行作弊和抄袭。 学校和教师在落实这一政策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自觉遵守相关规范。同时,学校和教师可以合理运用AI工具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利用AI工具进行作业批改、问题解答等,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家长和学生也应提高认识,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引导他们正确使用AI工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术诚信意识。#社会百态 #真实事件 #教育 #学生 #AI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人工智能通识课教的不是知识,而是四位一体的素养 孩子开始上AI通识课,由于课程内容很丰富,很多家长在问,这是在教语文(逻辑)、还是在教美术、编程或游戏?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教育部5月份就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央视也进行了深度解读。但是对于普通家长来说,尤其是自己日常工作中也不接触人工智能的家长,理解这门课和辅导孩子学好,成了一个难题。 过去我们学语数外,重在知识掌握。但人工智能通识课更宏观,它是一门跨学科、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课,核心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四位一体”素养:认知、技能、思维、价值观。 课程设计是螺旋上升、分层递进的: 小学阶段:兴趣启蒙与基础认知。 孩子们会通过体验式课程,了解语音识别、图像分类这些基本概念。 学会使用简单的AI工具,比如通过可视化编程设计指令,认识“数据采集”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建立隐私保护和数字身份的基本安全观念。 初中阶段: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 课程会侧重系统认知,孩子们要理解机器学习的基本流程。 开始使用生成式AI工具进行内容创作,但同时要学习分辨技术的边界和风险。 形成工程思维,知道一个AI产品从“需求分析”到“效果评估”的全过程。 高中阶段: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 这阶段更深入,要学习算法原理,构建简易的AI模型。 重点培养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用AI解决实际的跨学科复杂问题。 强调社会责任,理解AI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并思考复杂的伦理问题。 那么,作为智能时代的“原住民”,我们的孩子在学习和使用AI时,必须注意三件事: 第一,警惕过度依赖,保持主体性。 AI很方便,能帮你快速完成创意,但它不能替代你亲身的实践、感受和思考。孩子必须避免“完全放任不管”的倾向,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对AI的输出结果敢于质疑和辩证分析,时刻保持自己的审美判断和创造力。 第二,培养“人机对话”的能力。 学会与机器协作是未来必备技能。这要求孩子学会使用清晰、精确的提示词(Prompt)来驱动AI,将技术变成实现自己创意的工具。这是人机协作的关键。 第三,建立健全的伦理安全观。 要从小树立安全观念,认识到AI的双面性。理解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学会健康、安全、理性地使用AI,不被其潜在的伦理风险和技术风险所裹挟。 #AI智绘教室 #智慧教室 #AI通识课 #中小学教育 #人工智能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