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实践篇——淮海锣鼓 #淮海锣鼓 #非遗文化 #镜头里的三下乡 #社会实践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在江苏苏北的广袤大地上,有一种声音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激荡着历史的回响。淮海锣鼓,一段跃动在鼓点与锣鸣中的文化传奇。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镜头,一并探索淮海锣鼓的奥秘。淮海锣鼓,历史上又名“工锣鼓”“公锣鼓”,亦称“唱书”,是流行于江苏省苏北地区的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曲艺形式。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苏北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民间传说,淮海锣鼓的起源可追溯到东周列国时期,楚庄王曾命人用竹筒制作鼓,作为乐器在农人劳作时敲击娱乐,后又将故事变成说唱,以娱人视听,这一形式逐渐发展,形成了后来的淮海锣鼓。至清代中叶,淮海锣鼓形成了完整的说唱体系,并在苏北地区广泛流传。 淮海锣鼓的表演形式简单而自由。演出时艺人只需携带一鼓一锣,摆上一条长凳便可说唱。鼓小如球,两旁有环,宜吊于鼓叉上。锣小如盘,左手敲锣,右手敲鼓。根据说唱需要,艺人或敲锣,或击鼓,或锣鼓齐鸣,节奏明快,有板有眼。 淮海锣鼓的唱腔比较单调。说多于唱,唱法分为“浮调”和“老工调”两种,浮调多用于针线匾和悲叹的内容,老工调则多用于刀马词和“叫头”“悲腔”“喜腔”“扬子声”“滚板”“数板”等。艺人在说唱时通常还会加入一些开场小段,称为“书头子”,旨在招徕和等候听众。 随着镜头的深入,让我们来感受表演者们通过淮海锣鼓展现的风采。观赏完精彩的表演,实践团队队长来到后台采访了淮海锣鼓的第三代非遗继承人。通过采访这位传承人,让我们更深入了解淮海锣鼓的文化内涵。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深入地了解淮海锣鼓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还激发了我们对该文化的尊重以及热爱。淮海锣鼓不仅是苏北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淮海锣鼓这一传统曲艺瑰宝,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00:00 / 05: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92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2
00:00 / 1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18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8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