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3: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55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5: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0
纯粹Pura5天前
“灰烬”,是燃烧后的残存,是毁灭的证明,却也是大地最沉默的养分。保罗·策兰的思想,便是在这二十世纪最黑暗的灰烬中,开出的最冷峻、最坚韧的语言之花。 他的核心,是“在死亡的烟云间说话”。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他失去了至亲,他的母语德语,也成了杀害他母亲的凶手的语言。因此,他的诗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歌唱,而是一种“喉头爆破音”,是穿越死亡、背负罪责的言说。他必须用敌人的语言,去言说无法言说的创伤,这是一种巨大的悖论与挣扎。 于是,我们看到他的诗,充满了断裂、沉默和密集的意象。这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因为奥斯维辛之后,传统的、流畅的、优美的诗歌已成谎言。语言本身也变成了“灰烬”,策兰所做的,就是俯身于这片灰烬,在其中艰难地筛选、重组,寻找那些尚未被污染的词根,让它们在沉默的间隙中,重新发出“微光”, 这“光”并非救赎的承诺,而是一种见证的伦理。他的诗不提供答案,只呈现伤口。他写《死亡赋格》,用音乐般的节奏再现集中营的恐怖,将“死亡”与“赋格”并置,成就了艺术上的巨大反讽与震撼。 最终,策兰的思想内核,是一种绝对的诚实与不屈。他拒绝遗忘,也拒绝廉价的安慰。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光辉,并非来自天堂的圣火,而是来自历史废墟的深处,来自一个词在灰烬中艰难重生时,所迸发出的那一丝微弱、却无比尖锐的光芒。这光芒,足以刺穿时代的黑夜,成为永恒的见证。#保罗策兰#灰烬的光辉 #纯粹Pura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4: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
00:00 / 04: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25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76
00:00 / 03: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17
00:00 / 04: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