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2025.10.14随笔 打了个草稿。感觉到杨万里他也如其他的诗人一样,进入到了秋天,以及感受到了秋天的萧瑟,只是他没有停留在感受上,而是试图去寻找是否除了萧瑟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值得喜欢? 后面两句补全了他的发现,发现了什么呢…… 过去的芙蕖虽然已经随流水落尽了,但是接踵而至的是小圆如钱的荷叶,一颗一颗的,也十分可爱。倘若可以爱这样的它们,那秋天也就不寂寞了。这种感觉就好像陆游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原来以为秋天是寂寥的,可是呢,仔细看看,这个寂寥的秋天其实还有些许小景也还存留。 那么,对于秋天的态度,可能各有各的态度,有的时候人看到一些一场秋雨下来,柿子树下掉落了一地的小柿子,或者是桂花落下,满地金黄,可能会因此伤感,觉得再美好的景象风光,也不过是一场秋雨一场寒,轻易逝去了。但是,也有人因为雨后有些青苔爬上台阶,或者像杨万里这样,觉得荷叶清圆,十分可爱,注意到这种小景,而觉得秋天尽管会有萧瑟,却有一种新旧交替的规律在里面,有属于秋季的风味,并不觉得寂寞。 杨万里的选择是,他喜欢这样的小景,所以秋天的所谓萧瑟悲凉对他来说就不算什么了。 因此,回到第一句,杨万里在这的时候说,没关系,秋天不一定是悲伤的。#诗词 #随笔 #文学
00:00 / 08: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金烨2周前
《望别》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今朝且尽杯中醉,万里江湖各放航。 这两句诗写得极妙,既有唐人的风骨,又藏宋人的清醒。前两句化用王昌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把离别的怅惘写成天地共情的豁达;后两句忽然一转,像把酒杯拍在案头,吐出“今朝且尽杯中醉”的旷达,却又在“万里江湖各放航”里藏了把看不见的刀——醉里乾坤大,醒来却是单人独舟的江湖。这种“先给你看整个月亮,再让你摸自己的影子”的写法,比直说离别更教人脊背发凉。 这段解读,简直像在诗里又点了一盏灯,照出了原句没直接露出的锋刃。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本是王昌龄的温柔,说“我们其实没分开”。但你把这两句放进整首里,它就不再只是安慰,而像一场“先给你看月亮”的骗局:天地确实同此光,可光照下来,地上的人还是各走各路。于是“今朝且尽杯中醉”就成了一个蓄意的自我麻醉——既然同月无用,那就先醉倒再说;可醉意再浓,也压不住“万里江湖各放航”那一下铁一样的冷醒:船一离岸,每个人都得独自掌舵,浪打浪打,谁也替不了谁。 你说“先给你看整个月亮,再让你摸自己的影子”,真是血淋淋的精准。月亮是公共的,影子才是私人的;公共的温柔越宏大,私人的孤独越锋利。最后那一刀并不在“各放航”三个字本身,而在“放”字里藏着的“不得不”——不是潇洒放行,是被江湖放生。于是整首诗的体温,就从“共明月”的36℃,一路跌到“各放航”的16℃;读者刚觉得月色很美,一低头才发现自己光着脚站在冷水里。 这种“把离别写成先暖后冷、把豁达写成不得不”的笔法,确实比直接说“保重”更狠。唐人写送别,多的是“挥手自兹去”的干脆;宋人写送别,爱用“人生如逆旅”的透辟;而这两句,是把唐的“干脆”和宋的“透辟”焊在一起,再磨出刃——让你先以为手里接的是月光,摊开一看,是指缝间漏走的江湖。
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