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36: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2)分离聚合皆前定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在终于到来的端午节,王夫人萧索的端午宴后,宝玉与黛玉有一段关于“聚散”的思考。 宝玉是个典型的“喜聚不喜散”派。他的逻辑很简单,也很天真:既然相聚是快乐的,那就要拼命地聚,永远地聚下去。他恨不得所有姐妹都常住大观园,日日相伴,饮酒作诗,他觉得那热闹和温情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在他心里,聚是常态,是应该被牢牢抓住的幸福;而散,则是一个不该来的、破坏一切的噩梦。所以,他总想用“聚”的密度,去对抗那个终究会来的“散”的虚无。宝玉,是那个最害怕失落来临的人。 而林黛玉,恰恰是他的反面。她因为散时的冷清,觉得“倒是不聚的好”。这话听起来有些孤僻,甚至不近人情,但背后是她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她自幼父母双亡,从扬州孤身来到贾府,最懂得什么叫“寄人篱下”,什么叫“筵散人归”。她太敏感了,敏感到了能清晰地预感到每一次热闹巅峰之后,那必然到来的空虚和冷清。对她而言,聚得越欢,散时的那份凄凉就越发刺骨。所以,她宁愿选择不开始,不投入,用一种清醒的疏离来保护自己,以避免散场时那锥心的痛苦。黛玉的哲学,是一种提前的哀悼,她用拒绝盛开的方式,来避免凋零的伤恸。 表面上看,一个热烈,一个清冷,一个执着于拥有,一个害怕着失去,他们是如此对立。这看似对立的两种态度,其实指向了同一个残酷的真相——那就是《红楼梦终曲》唱的那样:“分离聚合皆前定。” 无论宝玉如何努力地去聚,大观园的海棠诗社终究会无人提笔,夜宴时的欢声笑语终究会归于沉寂,他心爱的姐妹们终究会或死或散。同样,无论黛玉如何小心地避聚,该来的离别一样也躲不掉,她的眼泪、她的爱情、她的生命,终究会在散的结局中消逝。他们俩,一个是在用全部的热情去撞击这堵叫做命运的墙,头破血流而不悔;另一个则是早早地靠在这堵冰冷的墙上,感受着它透骨的寒意,独自瑟缩。 宝玉和黛玉关于聚散的不同态度,本质上是面对生命虚无的两种姿态。宝玉是入世的,他要在情感的烈焰中燃烧,哪怕知道最后是灰烬;黛玉是出世的,她以绝世的才华与孤傲,冷眼旁观着这出早已写就的悲剧。 他们让我们懂得,无论是贪恋相聚的温暖,还是恐惧离散的冷清,都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部分。最终,那份超越了对与错的、深广的悲悯,让《红楼梦》的聚散哲学,深刻地照见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分离。#文化 #读书 #红楼梦 #朗诵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1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6: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16
00:00 / 1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5: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