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0: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2
00:00 / 1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寇公子5天前
说重阳2——溯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的这句诗,几乎刻进了每个游子的心里。重阳节,就在这份淡淡的思念里,悄然来临。 关于它的起源,说法都指向一种朴素的生存智慧。古人认为九月九日阳气极盛,于是登高、饮菊花酒,以平衡阴阳,躲避灾厄。这最初的行为,无关风雅,只为平安。 你会发现,这些古老的习俗里,藏着最实用的生活哲学。 登高,最初是为了“避灾”,后来慢慢变成了“望远”。当我们从高处俯瞰,视野开阔的那一刻,郁结的心事似乎也能随风散去。这像极了我们应对生活的方式——有时候,解决困境并非需要直接对抗,而是需要找到一个更高的视角去审视它。 插茱萸、赏菊花,这些举动在当时都是为了驱寒保健,护佑身体。古人在季节转换的节点,用最自然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安康最直接的关切。 如今,重阳节被赋予了“老人节”的新内涵,这份关怀从身体健康延伸到了情感层面。这让我想起,每次打电话回家,父母总说“一切都好,不用惦记”,但我们心里都明白,那句“倍思亲”的背后,是双方共同的牵挂。 这就是重阳节最触动我的地方。它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温柔的提醒:提醒我们在奔忙向前时,别忘了那些走得慢了的人;提醒我们生命的圆满,不仅在于向上的成长,也在于向下的扎根与回望。我们陪伴长辈,不仅是在尽孝,更是在观摩生命本身的历程,理解它的来路与归途。 所以,这个重阳,无论你身在何处,如果可以,就回家吃顿饭;如果忙碌,就打个电话听听那头的唠叨。所有真挚的情感,最终都需要落实到这具体而微的行动里。 正如白居易所写:“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愿我们都不做那只能隔篱看秋风的未归客,能早些读懂牵挂,懂得陪伴。#重阳节 #公子说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3: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1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7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重阳节的习俗 秋高气爽,又到重阳。作为承载着千年文化的传统节日,重阳节的诸多习俗,至今仍藏着老祖宗留下的生活智慧与温情。 “登高” 是重阳节的标志性习俗。相传古时桓景带乡亲登高避灾,这一行为逐渐演变成如今的美好寓意 ——“步步高升”“登高望远”。每逢重阳,人们便约上家人朋友爬山登高,既能俯瞰秋日盛景,又能在运动中呼吸新鲜空气,惬意又自在。古时登高常伴插茱萸,借其特殊香气驱邪避灾,如今插茱萸虽少见,但登高赏秋的乐趣依旧吸引着众人。 重阳也离不开 “菊”。此时菊花盛放,黄紫相间的花海让节日添了几分浪漫,重阳节也因此有 “菊花节” 之称。古人爱邀好友赏菊、饮菊花酒,传说此酒能清肝明目、延年益寿。现在喝菊花酒的人少了,但各地公园的菊花展依旧热闹,人们打卡拍照,在花香中感受秋日诗意。 吃 “重阳糕” 同样是重阳必不可少的仪式。这道用糯米粉、红枣、核桃等做成的糕点,软糯香甜,糕上插的小旗子,藏着 “登高步步高” 的祝福。过去人们会把重阳糕送给长辈表心意,如今老字号糕点铺一到重阳便推出此品,买一块回家,或是自食,或是赠老人,都满是节日的温馨。 更值得一提的是,重阳节还是 “老人节”。“九九” 象征 “久久长寿”,这天人们格外关注长辈:带父母登高赏菊、陪他们唠家常,或是送件新衣;社区也常办敬老活动,请老人吃团圆饭、看表演。这份尊老爱老的心意,让重阳节更添暖意。 重阳习俗或许形式有变,但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对亲友的祝福从未改变。这个重阳,不妨循着这些习俗,给生活添份仪式感。 #居士的悦吧 #文化传承 #尊老敬老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83
00:00 / 07: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