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相3周前
开学季谈话录:休学并不代表人生完蛋。 越来越多中小学生决定休学,有些是主动的选择,但还有很多是被动的。他们的学业表现不佳,学习态度消极,对学校产生厌恶心理,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问题学生”。但是,问题真的是出在学生身上吗? 这期世相访谈·开学季谈话录,我们与教育机构「一出学社」创始人任竹晞,聊了聊现代青少年面临的难题。 任竹晞也曾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因为成绩优异,老师告诉她一定要上清华的工科,尽管她感兴趣的是心理学。上了大学后,她感到非常迷茫,于是在大三学年选择休学。母亲难以理解女儿主动脱离“正轨”的决定,可正是休学的两年时光,让她有机会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后来,任竹晞和朋友决定创办「一出学社」,希望陪伴那些休学、迷失方向的青少年重新找到人生方向。 “我是一个小垃圾。”几乎每一个来到「一出学社」的孩子都说过这句话。在经历了学业上的挫败与父母的不信任,他们的内心变得自卑、敏感。通过特别设计的课程,任竹晞帮助他们一步步了解自己的内心与探索可能性,待他们汲取足够的能量后,再次出发。 她认为,人生应该是旷野,而不是悬崖。孩子们不该小心翼翼地遵循唯一的路径向前,他们可以有无数种成长的方式。 #教育 #学生 #学校 #掉队 #休学
00:00 / 07: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9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校园霸凌的全球治理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全球教育界都在关注的问题——校园霸凌。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百万学生遭受校园霸凌,这不仅影响学业,更可能造成终身心理创伤。那么,不同国家是如何应对这一难题的呢? 我们先来看亚洲国家。日本于2013年颁布《校园霸凌预防对策推进法》,要求学校设立第三方调查委员会;2022年更将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14岁。韩国则采取教育与惩戒并重策略,学校可对施暴学生采取书面道歉、停课、心理治疗直至退学等措施;部分大学已将校园欺凌记录纳入招生考核。 转向欧美,英国建立了政府、学校与社会协同治理体系,法律要求每所学校制定反霸凌方案,教师有权进行口头谴责直至永久开除。法国2022年通过的校园欺凌法案将霸凌行为定为刑事犯罪,最高可判处10年监禁。美国各州措施多样,佐治亚洲规定3次欺凌行为即可开除;部分州还追究父母连带责任。 新兴国家也在积极应对。巴西2022年修订法律,将校园及网络霸凌明确为犯罪行为,通过网络恐吓最高可判4年监禁。澳大利亚赋予学校较大处置权,可对欺凌者采取课后留堂、警告、停课直至开除等分级处罚。 综合分析可见三大趋势:首先是完善专门立法,如法国将霸凌入刑;其次是建立多元共治体系,英国的社会机构参与就是典型;最后是惩戒与教育修复结合,爱尔兰开设系统反欺凌课程,包含常规课程、专项课程及社会服务,体现了预防优于惩治的理念。 这些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有效的校园霸凌防治需要法律威慑、学校教育、家庭配合和社会支持共同发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治理经验表明,既需要刚性约束,也需要柔性教育,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构建安全的校园环境。未来防治工作应更加注重早期干预、专业心理咨询和加害者教育转化。毕竟,校园霸凌治理正从单一惩罚向综合防治转变,这需要全球教育者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没有恐惧的学习环境! #霸凌 #校园暴力 #校园霸凌 #青少年心理#学生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