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袷蓝衫。“白袷蓝衫”一词,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原句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其中“青衫”即指唐代低级官员所穿的蓝色或青色官服,后演变为“白袷蓝衫”,泛指古代学子或尚未入仕的文人所穿的素色衣衫,象征着他们未得功名时的清苦与儒雅。唐代科举制度兴盛,无数寒门学子怀揣理想奔赴长安,希望通过考试改变命运。这些学子大多家境普通,无力购置华丽衣物,日常多穿着粗布缝制的白袷(白色夹衣)与蓝衫,行走在长安的街巷与书院间。他们或在灯下笔耕不辍,或于酒肆中与同好切磋诗文,白袷蓝衫的身影,成为当时长安城一道独特的风景。诗人白居易年轻时也曾是“白袷蓝衫”中的一员。他出身官宦世家,却因父亲早逝家道中落,为求功名独自赴京。初到长安时,他衣衫朴素,拜见名士顾况时,曾因“居易”之名被调侃“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顾况读到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惊叹不已,改口道“有如此文采,居亦何难”。此时的白居易,正是身着白袷蓝衫,凭借才华在长安站稳脚跟,最终考取功名,步入仕途。随着时代变迁,“白袷蓝衫”逐渐从对衣物的描述,演变为对文人雅士或未仕学子的代称,承载着人们对文人风骨与求学岁月的怀念。它不仅是一种服饰符号,更成为古代文人追求理想、坚守清操的精神象征,至今仍被用来比喻那些虽未得志却心怀远志的读书人。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