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红与黑》:小人物追求阶级跃迁的墓志铭 #名著导读 #读书推荐 #红与黑 #于连 #小镇做题家 《红与黑》讲述了一个出身卑微的木匠之子于连·索黑的奋斗与悲剧人生。于连聪明、野心勃勃,渴望通过知识和权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先后成为市长夫人德·雷纳尔的家庭教师,并与她发生了恋情,随后又进入神学院,试图通过教会攀登社会阶梯。在巴黎,他成为贵族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并与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订婚。然而,于连的过去被揭露,他因试图谋杀德·雷纳尔夫人而被捕,最终被判处死刑。在狱中,于连反思自己的生命和追求,最终走向死亡。小说通过于连的命运,深刻揭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虚伪与不公。 司汤达(Stendhal,1783年1月23日—1842年3月23日),原名玛丽-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而闻名,被认为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司汤达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年轻时曾参与拿破仑的军队,经历了丰富的社会和政治动荡。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两部经典小说:《红与黑》和《帕尔马修道院》。其中,《红与黑》被誉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展现了他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红与黑》探讨了多重主题,包括个人野心与社会阶级的冲突、爱情与权力的纠葛、虚伪的宗教与道德体系、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和心理深度。司汤达通过主人公于连的奋斗与失败,揭示了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无力感以及人性中无法调和的矛盾。
00:00 / 04: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让个体生命在与时代共振中实现超越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青春之歌》作者 杨沫 北平深秋的槐叶簌簌飘落时,初步接触到时代洪流的林道静毅然与余永泽决裂,这个画面定格了《青春之歌》最动人的矛盾——知识分子的精神觉醒与旧式婚姻的桎梏。杨沫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经纬,在林道静与三位男性的情感纠葛中,编织出一代青年从个人苦闷走向集体救亡的觉醒图谱。余永泽的油纸伞曾为逃婚少女撑起过短暂的避风港。这位北大哲学系学生用雪莱的诗句与四合院的红木家具,构筑起林道静对安稳生活的全部想象。但当北平街头响起“反对不抵抗政策”的呐喊时,书房里线装书的霉味突然变得令人窒息。余永泽阻拦林道静参加学生集会时说的“妇道人家懂什么政治”,彻底碾碎了小布尔乔亚式的爱情幻梦。在火车站与东北流亡学生擦肩而过的瞬间,林道静第一次意识到,个人命运早已与破碎的山河紧密相连。卢嘉川带来的《共产党宣言》像火柴划亮黑暗。这位地下党员教会林道静用阶级视角审视世界:当她发现余永泽拒绝收留冻馁的佃农老李时,爱情滤镜终于完全破碎。西单游行队伍看到飘扬的红旗,前门箭楼下她夜间去张贴的传单,这些场景构成林道静新的精神坐标。杨沫刻意安排卢嘉川在狱中牺牲前将标语等文件交给林道静,让理想完成了最庄重的传承。江华的出现标志着林道静完成从旁观者到实践者的蜕变。这位矿工出身的革命者指点她深入农村,在了解农民为何需要发起割麦运动的斗争中,她理解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乃至真正的爱情应当生长在共同信仰的土壤里。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时,林道静走在示威队伍最前列,额角的血迹与飘扬的标语构成生命最炽烈的注脚。作为新中国首部知识分子革命成长小说,《青春之歌》在文学史坐标系中具有双重突破。它既打破了“革命+恋爱”公式中概念化书写,通过林道静三次情感选择具象化思想转变,又以女性视角重构了革命叙事——当林道静剪短发出现在根据地时,她不仅是战士,更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现代女性。文学评论界特别关注杨沫对心理描写的把控:林道静阅读《母亲》时的战栗,了解到卢嘉川就义时的眩晕,这些细节让意识形态转变获得血肉之躯。在当代重读这部1958年问世的经典,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图谱,更在于揭示任何时代的青年都面临的永恒命题:如何让个体生命在与时代共振中实现超越。 #中国文学 #当代文学 #杨沫 #青春之歌 #名著解读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