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一场与自然对话的心灵奇旅 #启蒙早教 #诗词 #国学文化 #儿童动画 #语文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作品原文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词句注释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横:指随意漂浮。 白话译文 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惟有无人的小船横向江心。 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作者简介 韦应物(生卒年不详),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官员、诗人,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8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8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手枪诗VS余秀华:诗坛激辩谁执牛耳? 当十三行汉诗的‘手枪体’撞上余秀华的野性诗风,诗坛会掀起怎样的风暴?近日,十三行汉诗创始人黄永建教授与余秀华的‘隔空对话’引发热议——前者以精巧的‘手枪诗’(十三行汉诗别称)突破传统格律,后者以粗粝的生命体验震撼诗坛,这场‘新锐’与‘本真’的碰撞,究竟谁更胜一筹? 黄永建教授的‘手枪诗’以13行为框架,融合古典韵律与现代意象,被誉为‘诗坛的手术刀’。他直言:‘诗歌需要创新,正如手枪诗的紧凑结构,每一行都是精准的表达。’而余秀华则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等作品,用直白的语言撕开生活的真相,成为‘草根诗派’的代表。 有网友调侃:‘手枪诗像工笔画,余秀华的诗是泼墨山水。’但黄教授认为,两者并非对立:‘诗歌的魅力在于多样性,手枪诗追求形式的突破,余秀华的诗重在情感的迸发。’他举例,若用‘手枪体’写余秀华的主题,或许会是这样:‘摇摇晃晃的村庄/在诗句里站直了腰/麦田与残疾/都是命运的韵脚。’ 这场争论背后,是诗歌边界的探索:是坚守传统格律,还是拥抱自由表达?正如黄教授所言:‘诗无定法,能打动人心的,就是好诗。’无论是‘手枪诗’的精巧,还是余秀华的狂野,最终都在追问同一个问题:诗歌,究竟该是什么模样? #十三行汉诗 #教授点评余秀华 #手枪诗引发热议 #诗歌该精巧还是狂野 #黄永健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