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产品雏形:从电子礼簿到个人关系与财务管理平台 承诺,永不含乱七八糟的广告,手机端免费长期使用。 我目前正在开发的这款产品,其核心雏形是一个“电子礼簿”,旨在直接替代传统、不便的纸质礼簿。传统礼簿不仅难以长期保管,而且对于当下越来越多不习惯执笔写字的年轻人来说,使用体验欠佳。电子礼簿则能完美解决这些问题,让记录行为突破时空限制——无论是在电脑前还是通过手机,用户都能随时随地方便地进行操作。 从用户视角看,它的基础使用流程非常直观: 创建主题:为一项具体的活动(如“某某的婚礼”)创建一个独立主题。 记录礼单:在该主题下,记录每位来宾的礼金信息,并可备注其他礼品。 管理与统计:支持对记录的修改、查询,并能自动完成金额合计、生成清晰礼单以供打印。 为了尽可能覆盖用户的所有使用场景,我确保了功能的跨平台可用性。用户不仅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完成上述所有操作,我更规划了四个终端版本:电脑网页端、电脑PC客户端、手机网页端以及手机小程序端,力求满足每一位用户在不同情境下的偏好与需求。 然而,如果产品功能仅仅停留在礼单登记,其价值将是有限的。因此,我规划了关键的功能延伸,让产品从单一的“记录工具”演进为“个人关系与财务助手”: 关系网管理:系统将自动聚合您所有“送出”与“收到”的礼金记录,并智能生成一份清晰的“人情账”,直观展示“我欠谁”、“谁欠我”的明细与总额,让复杂的人情往来一目了然。 泛化至收支管理:产品的边界将进一步拓宽,最终成为一个灵活通用的收支管理工具。您可以创建如“我的月度生活费”这样的自定义主题,并记录每一笔日常开销。月底即可自动生成支出报表,清晰了解总支出与消费构成。 在数据安全与用户体验方面,我秉持坚定的原则:所有用户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均会加密处理,以保障个人隐私与财务信息安全。同时,我们承诺平台绝无广告干扰,上述所有核心功能在手机端将完全免费向用户开放。 这款产品的最终愿景,是成为一个以“礼尚往来”为起点,逐步扩展至更广泛个人事务管理的贴心工具。 10年 20年 50年 。。。 持续运行#编程 #软件开发 #系统定制 #数据库开发 #中顶商通
00:00 / 07: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为什么我决定用两个月,打磨一个“简单”的小程序 最近在社群里分享了我的电子礼簿开发计划后,收到一些反馈。其中,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疑问是:“这东西技术又不难,为什么要做两个月?快速上线迭代不好吗?” 这个问题,恰好点中了我这次尝试的核心。我想和大家认真聊聊“产品”和“作品”的区别,这不仅是时间投入的差异,更是思维模式的分水岭。 一、技术与成果的“悖论” 在程序员的世界里,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工程师技术精湛,前后端、运维、架构“什么都会”,但过去十年,却没能打造出一款属于自己的成熟产品。相反,另一些人或许并非全才,却能在一两个月内,推出一款软件产品。 这背后的差异,根源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目标。前者可能一直在建造精美的“样本间”和功能齐全的“茅草屋”——它们能完美地演示某个技术点,壮观一时,却无法抵御风雨,更谈不上让人长期安居。而后者,从第一铲土开始,目标就是建造一栋能住五六十年的“高楼大厦”。 二、茅草屋与高楼大厦: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 我们都会“盖房子”。一个记账功能,就像砌一面墙,技术上是相通的。 但当你盖的只是一个作品(茅草屋) 时,你的考量是: 功能实现:这面墙能立起来就行。 快速完工:追求速度,尽快看到成果。 个人表达:更多地是满足自己的创作欲和技术验证。 而当你要打造一个产品(高楼大厦) 时,你的思考维度会完全不同: 地基与结构:我的数据架构能否与我过去的产品打通?代码结构是否清晰到足以让后续维护和扩展事半功倍?这决定了楼能盖多高,会不会盖到一半就塌。 防风与防水:我如何处理各种极端异常情况?网络中断、数据冲突、恶意请求……这些“风雨”来袭时,我的系统能安然无恙吗? 长期居住体验:用户界面是否直观?操作流程是否顺畅?细节体验是否经得起推敲?这决定了用户是否愿意“长住”于此。 可维护与可迭代:当需要加装“水电燃气”(新功能)时,是否需要对整栋楼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造? 我的电子礼簿,如果只是一个“作品”,核心的增删改查功能,我确实能在几天内完成。但作为一个“产品”,我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在那些用户看不见的地方:设计稳健的数据同步机制、确保数据隐私和安全、打磨每一处交互细节、撰写清晰的用户指引、构建持续部署的流程…… 三、我的选择:从“工匠”到“建筑师”的蜕变 在过去为传统行业开发定制软件的日子里,我更像一位技艺娴熟的“工匠”,根据客户给的蓝图,高效地完成一座座坚固的“样板房”。它们很好,解决了特定客户的问题。
00:00 / 04: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程序员可以开发什么软件系统产品赚钱养家? 我是程序员中顶,写代码已有十五年。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经典话题:程序员可以开发哪些软件系统来赚钱养家?其实类似的问题在知乎等平台早已被反复讨论,比如“程序员如何接私单”“辞职创业有哪些方向”“除了送外卖跑滴滴还能做什么”等等。也有人调侃,为什么个人开发者做的总是记账类、笔记类APP,就像大学生毕业设计总离不开“外卖点餐系统”一样普遍。 其实,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大多数普通程序员的真实状态。谈那些极端成功的个例,对我们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我毕业于一所普通高校,非985、非211,专业是软件工程。2010年正式步入职场,那时软件行业还算吃香,我顺利进入通信领域,主要从事C/C++开发。 工作三年后,因为开始接一些外部项目,我不得不拓展技术栈。C/C++的项目体量通常较大,不适合个人或小团队承接。于是我开始转向Winform、.NET、C#开发语言,等技术,开发管理系统和网站类产品。尽管在学校里接触过MFC、Winform、.NET、Access、SQL Server、Dreamweaver等,但真正做项目时才发现,实战要学的还有很多。一路走来,基本是边学边做、边做边成长。 如今十五年过去,虽然我没有开发过什么名震四方的系统,但亲手做的不少软件都真实帮助客户解决了业务问题、提升了效率——这在我眼里已是小小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大多由我独立完成,软件源代码在我手里,著作权属于自己,可以进行二次开发和持续销售。只要找到客户,就能创造持续价值。 这十五年间,我并没有只埋头写代码,也没有固守在某两三家单位。单干、合伙、接项目、做产品……我始终不算“安分”。我的故事真要讲起来,恐怕十天十夜也说不完。 说句实话,像我们这样的普通程序员,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年龄拼不过00后,家庭责任重,转型成功率也不高。唯一能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能开发什么软件系统、能解决什么问题,从而获得更多机会。但你总不能拿着萝卜雕花,因为普通用户根本用不上。 在短视频时代,我们也可以借助内容平台宣传自己。虽然这条路竞争激烈,但坚持下去,总会有人看到。 再说回开发“又一个TODO应用”是否可行。我的观点是:可以做,但出发点不应是马上变现,而是思考你能为用户带来什么价值?数据是否安全?服务能否长期稳定?如果一上来就铺满广告,或者连服务器都不愿意投入,那用户凭什么信任你?真
00:00 / 04: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提到我会以身作则,为我们大多数普通程序员探一条路——自己写代码、做产品,做一个独立开发者,也做一个个人程序员的示范。我说我计划用两个月来完成。 一听“两个月”,不少人笑了,露出的除了大白牙,可能还有不解。这让我忽然想起大学时的一堂哲学课。老师说,如果你问小学生“1+1等于几”,他一秒就能回答“2”。问中学生,他可能会犹豫一下。大学生则会陷入沉思。而如果你拿去问教授,他可能会说:这个问题有无数种可能,我给不了你唯一答案。 回到开发TODO应用这件事上——有人说零基础十分钟就能搭一个,有人说三小时做个小程序,也有人说三天就能上线一个产品,而我,却说要用两个月完成一个初级版本。你该信哪个? 还有人鼓吹:“现在连AI都能写代码了,根本不需要程序员了。”这种话,除了骗骗外行,还能骗得了谁?三天做出来的产品,能算是“人用的产品”吗? 那些只会玩概念、光说不练的无良媒体和小忽悠,除了制造噪音,实在做不出什么真正有用的东西。我说我要用两个月,这还只是初步上线的周期。后续的升级、改bug、优化调整,都还没算在内。 我说过,我会把整个产品的思路和开发过程全部公开,一步一步,明明白白,和大家一起见证。从国庆第一天开始算起,到十二月初,正好两个月。我们就来看,这个产品是如何从设计、开发,一步步走到上线的。#编程 #软件开发 #程序员 #winform #中顶商通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十五年老程序员的第一个独立互联网产品:电子礼簿 过去的几个文章中我总说自己在计划开发一个TODO类产品。之所以称它为“TODO类”,是因为这类应用就像每个程序员的“Hello World”——似乎是每个独立开发者起步时都会尝试的项目。 而我真正在做的,是一款电子礼簿。 从功能上看,它可能比TODO更简单——无非是增删改查。但难点从来不在于实现功能,而在于你做的究竟是一个“作品”,还是一个“产品”?是什么样的产品? 互联网上成熟的案例很多,但我并没有去研究它们,也不去分析竞争力。好的产品已经够多了,作为一个初次独立开发的人,我不指望在竞争力上有什么优势,也不是互联网赛道的老手。我只想做好自己认为对用户有价值的东西。 电子礼簿,就是想替代传统纸质礼簿。纸质容易丢失、不易保存,而如今写字的人也越来越少。电子礼簿不仅能长久保存,也更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 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都可以方便操作。无论是结婚庆典的红事,还是白事,都能清晰记录收到的礼金、送出的礼金,一目了然。所有数据云端存储、永久保存,并且全程加密,确保安全。 也许你会问:同类产品那么多,为什么还要做?不去了解别人怎么做,会不会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是不是根本没打算成功? 说实话,我有点“怕”。 做了十五年的程序员,我怕什么?我怕看到别人做得太好,浇灭自己的热情;我怕他们界面精美、功能完善,用户却寥寥无几;我怕市场早已饱和到毫无缝隙。 有时候,程序员也需要一点自我麻痹,需要靠幻想成功来给自己打鸡血。但说实话,我的奢求并不高——能实现自己的技术价值,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就已经很好。一个产品一开始没人用,很正常。五年、十年、二十年……只要坚持做下去,总会有水到渠成、花开见月的那一天。 我选择记录并分享这段历程,就是想证明:一个独立开发者,一个普通程序员,也可以年复一年、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一个产品,一个TODO类的产品。 愿我们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坦荡、努力、坚定。 加油。
00:00 / 03: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5
融智P83天前
融智P8项目管理在军工行业关于计划制定与跟踪的业务解决方案 一、客户管理场景与痛点解析 某院在信息系统支撑方面,因产品主要研制生产单位均不在院内,而跨院体系内进行信息系统应用存在集成难度大、管理协调复杂、效率较低等问题,故一直以来通过线下进行计划协调、综合调度、点评考核等,因此需要通过科研生产计划管理系统来进行统一管理。 二、融智软件定制化方案设计 科研生产数字化管理系统依托E-cube低代码构建平台和P8基于流程和知识的项目管理平台,构建以计划WBS为基础、以产品实现流程为主线的型号项目管理工作平台。实现项目立项、策划、计划、试验、经费、团队、供方、售后等管理,打造“一本计划”管控模式,基于院系统打通与集团、院、部厂所三级科研生产数据链路交互,实现计划编制、沟通、下达、调整、反馈以及监控全链路的数据打通。 三、科研生产数字化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项目管理通过明确项目划分阶段、研制流程、层级计划组成,实现对科研生产所有项目计划管理模块化、流程化。项目计划编制通过调拨子流程进行组合,构建项目基础框架,降低项目计划个性定制,同时基于知识库的流程调拨功能实现对该流程的资源投入分析(人力、设备、经费、工时、周期)。“一本计划”管控,通过计划的编制、调整、变更,支持用户通过系统内置的知识库、“社交化”的互动机制,方便有效地编制计划和反馈进度,支持军工行业三级计划管理体系。打通与集团科研生产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数据链路通道,实现与集团、院、部厂所三级科研生产数据交互及流程握手,协同开展科研生产管理业务系统建设工作。实现院所两级计划下发、计划删除、厂所上报计划反馈、院级接收反馈、院反馈审批结果、厂所接收反馈结果、厂所提交任务变更申请、院接收任务变更申请、院发布查看流程图、厂所获取审批流程图接口,院所两级实现实时的计划传输与同步。 院科研生产数字化管理系统项目计划启动时,推送责任人是各厂所的任务及其所有父任务和子任务到各厂所科研生产管理系统中,启动时推送一次,启动后新增的任务添加完责任人后实时推送。 院科研生产数字化管理系统修改任务信息后,实时推送至各厂所科研生产管理系统中。变更的责任人与原责任人同为各厂所的,各厂所科研生产管理系统中将直接进行变更;如为不同厂所的,院科研生产数字化管理系统将调用原责任人厂所各厂所科研生产管理系统接口,删除接收的任务,如任务已被关联,系统将解除关联关系;再将任务推送至新厂所。 #融智 #项目管理 #军工
00:00 / 05: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