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75
00:00 / 1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5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5: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讲土11月前
穿壮族古装过水灯节 最近,我们身着用泰锦特别剪裁出来的古代壯族男子服饰在清迈过了一个特别的水灯节。前段时间在泰北搜集了一些土布和泰锦之后,按照《皇清职贡图》上的广西土司治下的土民(清代的壮族)的男子服饰的样式,用这些土布和傣锦做料子和装饰,让泰北制衣师傅剪裁了每人一套男装。剪裁出来的结果,乍看还以为是韩服。果然大家都是继承了明朝的东西,相似就不足为奇了。 完稿于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的《皇清职贡图》是18世纪前期清代对国内民族、属国和海外贸易国的民族学研究,是中国古代民族图册的集大成者,其正本和副本目前分散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法国国家图书馆以及法国民间。其中有十八幅图描绘的是清朝乾隆年间广西土司地区治下的土民(即当时的壮族),其服饰无论男女均酷似明代的汉服,也与当今域外的越南西北、泰北地区的西南偙语(西南台语)民族服饰类似。清代中叶之前,广西西部壮族土司治下的地区没有遭遇汉族地区那样的强制性的剃发易服,所以基本上都保留了前朝服饰样式,与清朝服饰迥异。 我们现在看到的壮族服饰,都是清朝后期之后或主动或被动“汉化”(实际上是满化)后才出现的近代版本,并非真正的壮族古风。那些80年代之后才搬上广西舞台的花花绿绿的影楼风夸张壮族服饰,如今已经占据了所有壮族形象的版面,其实更是没有任何历史依据的想象,其审美情绪也相当低俗。偙(台)语民族真正的传承了清代之前古风服饰的支系,反而集中在云南壮族的砚广、丘北和文马土语区,以及西南偙语地区。其中,傣泐人和泰阮人的女子服饰作为古朴。虽然她们的交领上衣,虽然明显也是受汉服影响,但女子交领均以左衽为主,与汉服的右衽相反,和汉文史籍所记载的越人服饰特征符合。泰、老和傣族的筒裙,则更是承袭自偙语和黎语都还未分化的上古时代的百越人服饰特征。这也可以合理解释了语言上相差更大的黎族和泰老民族,其女子服饰反而彼此之间更加相互接近。与泰老语言上更加接近的壮族、布依族、侬族、岱族等广西和越北偙语族群,在历史上与汉族接触更加密切,文化形态全盘汉化,女子服饰也从原有的筒裙,变成了汉族女子样式的百褶裙和马面裙了,这也正是云南壮族女子服饰中最明显的汉服古风。#壮族 #水灯节 #泰国旅游 #壮族男子服饰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7: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