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90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4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19: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80
00:00 / 05: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视频日记《三爷的旱烟》 三爷的旱烟,总在他有意无意之间顺手点燃。那呛人的旱烟味儿,混着木头和泥土的气息,成了三爷在村里深居简出的标志。 三爷是四九年人,和共和国同年岁。七十四年的风霜,都刻在这双布满深纹的手上。他喜欢抽旱烟,就是自己卷的这种纸烟,粗糙的烟叶,裁窄的旧书本纸,在他指间灵活一转,便成了一根成本低廉的香烟。为了省钱,也为了这陪他多年的习惯。仿佛对于三爷而言,这么些年亲手卷制旱烟的过程,比抽烟本身更重要。 最近常常看到三爷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在村道。那是六十年代当工程兵时留下的腿脚不便,五年的劈山架桥,给这具身子骨落下了根,用现代医学来形容,就是“骨膜错位”。那支旱烟,便成了他行走时唯一的、沉默的伴。烟雾在他身前散开,像一层薄薄的屏障,隔开了现下的寂寥,或许也连通了遥远的过去。 前些年,这屏障后面不只有他。三婆在时,那烟味里总会掺进一句轻轻的埋怨,那时候三婆常常埋怨三爷抽烟一根接一根,三爷通常不作答,只轻轻嗯一声,但那声嗯里,是有回音的。老屋的烟火气,也是两个人的。前几天,三婆悄无声息地走了,那层烟雾便骤然薄了,透了,再也遮不住偌大一座山的空。后来三爷一个人,守着这片他出生、成长和守护一辈子的厚土深山,那旱烟抽得便愈发地凶了。烟雾缭绕,仿佛是他唯一的铠甲,用以抵御这过份安静的岁月。 原以为日子就会像那烧尽的烟灰,一截一截,无声地落下去。 转机,是悄然而至的。先是三爷家的锋叔和小良哥他们把老屋修缮一新,虽不常住,但回来的次数多了。院里重新有了年轻人的脚步声和谈笑声,那烟雾里,便似乎掺进了一丝暖意。再后来,我们这群年轻的晚辈,在他老屋边上捣鼓起农场和摩托越野营地。机器的轰鸣和我们的笑闹,打破了深山百年的寂静。 奇的是,三爷并不觉得吵。他拄着拐杖,叼着旱烟,成了我们营地最忠实的“观众”。他常常会坐在一旁的板凳,看着我们这群小伙子瞎折腾,那眯缝的眼睛里,不再是深思,而是鲜活的光亮。他会用夹着旱烟的手点点划划,告诉我们哪块地以前种过什么,哪条小路上山更近。他的旱烟,不再是一个人的孤寂屏障,而成了一群人聊天时,空气中熟悉的背景味道。 而今,每次见到三爷,我依然会先闻到那股熟悉的旱烟味。但这味道变了,它不再那么沉重,反而轻松了些许。它从一段个人沉郁的历史,慢慢融入了当下鲜活的生活里。 那明灭的火光,我希望它能燃得再久一些,再温和一些。但同时也希望三爷能少抽点烟,多注意身体。
00:00 / 04: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19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7
00:00 / 03: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