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在湘赣交界地爆发,这是继南昌起义后中共领导的又一次武装革命。众所周知,毛主席是这次起义的主要负责人,但大多数人可能并不清楚,起义部队中还有其他四位核心领导人。 1927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的毛主席抵达湖南,在传达“八七会议”精神的同时,决定组织力量策划秋收起义。 经湖南省委会议决定,毛主席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负责起义的具体任务部署,而卢德铭、余洒度、余贲民、苏先骏四人则为前敌委员会委员,以上五人便是此次起义的核心领导人。众所周知,毛主席后来成为共和国领袖,那么其他四人又如何呢? 先来说卢德铭。1905年,他出生于四川自贡,幼时曾受私塾教育,学业有成,富有远大的志向。1924年初,卢德铭在劝服家人后投身于行伍,成为黄埔军校第二期学员。 由于在部队中表现出色,他被组织吸纳为共产党员。 1925年,卢德铭受党组织安排,担任新成立的第4军独立团2营4连连长。此后他跟随叶挺参加北伐战争,期间身先士卒,屡立战功。没过多久,卢德铭升任2营营长,而后又调任1营营长。 1927年3月,卢德铭担任改编后第4军第25师73团参谋长。当年6月,卢德铭经过叶挺推荐,担任第4集团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团长。 当朱德、周恩来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后,卢德铭火速率部赶赴南昌,期间经历重重困难终于与大部队汇合。在战前会议上,卢德铭被任命为新改编的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总指挥。 起义开始后,卢德铭按照原计划亲率第一团参战,但因损失惨重被迫转移。此后他率部参加了毛主席主持的文家市前敌会议,果断赞同毛主席向井冈山进军的建议。 然而在后来行军过程中,卢德铭为掩护部队安全转移而牺牲,年仅22岁。获悉这一噩耗后,毛主席悲痛欲绝,感叹天妒英才。
00:00 / 16: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7: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72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三湾改编情况介绍。1. 历史背景。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在进攻长沙受挫后,决定向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转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9月29日,部队抵达永新县三湾村时,已不足千人,士气低落,组织松散。面对严峻形势,毛泽东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史称“三湾改编”。 2. 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缩编部队。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即“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淘汰动摇分子,保留革命骨干。 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连级以上设立党支部,班排设党小组,营团设党委,实行“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确保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实行民主制度。成立士兵委员会,废除旧军队的等级制度,实行官兵平等、经济公开,士兵有权监督军官和管理部队事务。 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确立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使军队成为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可靠力量。通过民主建设,增强了部队凝聚力,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湾改编旧址群有: 枫树坪。毛泽东在此宣布改编决定,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湾改编纪念馆。陈列相关史料,展示改编历史。 士兵委员会旧址、毛泽东旧居。保留革命文物,供后人瞻仰。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荒豆11月前
139师的前身是八路军第120师359旅。139师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30年10月组建的湘东红军独立第1师,后发展为红8军、红6军团,创建了湘赣边区革命根据地,并参加了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在抗日战争时期,红6军团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359旅,转战冀西和晋东南,后回师延安保卫党中央,以参加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而闻名于世2。1944年9月,359旅抽调部分兵力组成八路军独立第1游击支队(即南下1支队),由王震率领南下华中1945年5月,以留陕北的359旅机关一部、717团1营、719团1、3营、特务营组成八路军独立第2游击支队(即南下2支队),由旅参谋长刘转连和副政委晏福生率领继续出发,当进至河南新安县时,适值日本投降,8月奉命转赴东北23。1945年10月,南下2支队抵达辽阳,编入东北人民自治军并恢复第359旅番号,旅长刘转连,政委晏福生。部队进行扩编,补齐建制。1946年1月,359旅开赴北满合江地区剿匪,与哈北军分区部队合并整编为吉黑军区(北满军区)独立第1旅,下辖7个团,是当时东北我军编制最大的一个旅。同年5月恢复东北民主联军第359旅番号2。1947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9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为第28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第28师。11月,全军部队统一番号和编制,该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39师,下辖第415、416、417团在解放战争中,第47军139师表现突出,特别是在辽沈战役中的黑山阻击战中表现尤为出色,歼敌5304人,有力支援了主力部队。 两山轮战不仅是中国军队在边境防御中的重要战役,也展示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斗志和牺牲精神。139师在这些战斗中的表现,不仅成功拔除了敌方的据点,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这些战斗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在政治上展示了中国的决心和力量。#对越自卫反击战英烈永垂不朽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6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39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天下第一山 井冈山 中国革命的起点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被誉为革命圣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此建立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与之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壮大革命力量。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央苏区建立奠定基础。 孕育了“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这一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精神财富。 群山连绵,峭壁耸立(如黄洋界、五指峰),易守难攻,为红军提供了天然屏障。山林物产丰富,群众基础深厚,保障了根据地的生存与发展。 井冈山,保留大量革命遗迹,如茨坪革命旧址群、黄洋界哨口、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参观学习。 井冈山不仅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更是一座承载初心使命的丰碑。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绝境中开辟新道路的智慧与勇气,其精神至今激励着中华民族砥砺前行。**一山星火燃遍九州,此地魂骨铸就中华**——这便是井冈山永恒的重量。
00:00 / 04: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茶陵茶陵县游击队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湘赣边界的一支重要地方武装 。 “马日事变”后,茶陵籍革命志士惨遭屠杀,革命陷入低潮。为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1927年8月,陈韶、谭趋新、谭思聪等在平水鸡公石会合,组建了茶陵游击队,陈韶当队长,谭趋新任党代表,在潭湾扎根开展游击斗争。10月、11月,工农革命军两次拿下茶陵城,茶陵游击队和他们协同作战。到了12月28日,茶陵游击队在茶陵湖口被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团第二营,跟着毛泽东上了井冈山。 1928年2月,工农革命军第一团第二营建制没了,谭家述又重新组建茶陵游击队,在茶陵、永新、宁冈一带继续战斗。4月,茶陵游击队和朱德部会合,还引导他们顺利攻占茶陵城,促成了朱德和毛泽东在宁冈会师。高陇战斗时,茶陵游击队配合红二十八团和红三十一团,成功击溃湘敌吴尚一个团。5月,按照毛泽东指示,茶陵游击队进驻九陇山,苦心经营了七个多月,让九陇山成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二个军事根据地。 1929年1月,茶陵游击队配合主力红军和湘赣两省敌军打游击,支援了井冈山的反“围剿”斗争。1930年10月,茶陵游击队大部分编入湘东独立师,后来发展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的种子部队。1933年后,茶陵境内红军主力往中央苏区转移,只留少量武装在乡间打游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党的领导下,谭余保带着茶陵游击队奔赴抗日战场。 期间,茶陵游击队还创造了不少辉煌战绩。1934年,谭保连带着游击队,用“打入敌人内部、里应外合、全歼敌人”的办法,把国民党茶陵第三区区公所给捣毁了,还火烧区长陈载扬,狠狠打击了敌人。茶陵县游击队的英勇事迹,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谭自云工作室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3
张令彬 总后勤部原副部长、党委副书记 张令彬,原名张柏茂,1902年6月22日生于湖南省平江县龙门区枫树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三十一团班长,团教导队区队长、排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三纵队副官长,红一方面军第三十四师卫生队队长,第十二军军医处处长兼福建军区留守处处长,红一方面军第一兵站医院院长兼政治委员,红九军团卫生部部长、后勤部部长,红四方面军四局管理科科长,红四方面军司令员直属供给处处长,中央教导师供给处处长,参加了长征。 1902年,湖南省平江县 总后勤部原副部长、党委副书记 政党 中国共产党 入党时间 1926年 简介 张令彬,原名张柏茂。1902年6月22日生于湖南省平江县龙门区枫树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仅10个月父亲病逝,4岁时母亲改嫁,与祖母相依为命,7岁起被迫给人放牛。9岁时过继给本族堂叔抚养,曾读半年私塾,后到裁缝店当学徒。14岁起到地主家做长工。饥寒困苦、倍受屈辱的生活,使他深深体会到旧社会的黑暗,心灵深处萌发出强烈的反抗意识。为了劫富济贫、强身自卫,他从十四五岁起即利用冬闲时间拜师习武,成为龙门地区有名的“打教师”。1925年夏,他在同乡青年张勉之(中共党员)的影响和引导下开始从事农民运动,率众与乡间地主豪绅展开斗争。后在家乡组织农民协会,任委员长,并任农会特派员兼农民自卫队队长、儿童团指导员、区裁判委员、农民夜校筹款委员。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三十一团班长,团教导队区队长、排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三纵队副官长,1930年后,任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卫生队队长,第十二军军医处处长兼福建军区留守处处长,红一方面军第一兵站医院院长兼政治委员,红九军团卫生部部长、后勤部部长,红四方面军四局管理科科长,红四方面军司令员直属供给处处长,中央教导师供给处处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直属金库处处长,军委供给部军人合作社主任,军委副官处副官长,1939年5月,任八路军兵站部副部长,军委供给部部长、经济建设部部长,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6: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4
00:00 / 09: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