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3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49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7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1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7
“视同缴费” 经济影响与系统性风险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可能让很多年轻人感到焦虑,也让整个社会深思的话题:我们的养老。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我们缴纳的社保,在供养着当年没缴社保却拿着最高退休金的老人,而等我们老了,可能什么都领不到。” 这句话里,有委屈,有不甘,更有对未来的深深担忧。今天,我们就试图拨开情绪的迷雾,深入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内核,去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以及,我们的出路可能在何方。 第一部分:我们共同的困惑——一个“三方皆输”的困局 首先,让我们直面那个让年轻人意难平的核心矛盾。 一边是很多在民企工作的年轻人,公司按最低基数给他们缴纳社保,到手的工资本就不多,还要扣除一笔不小的费用。 另一边,是一部分人的父辈或祖父辈——尤其是部分公务员和国企退休人员——他们工作在那个“低工资、高福利”的年代,可能没有直接缴纳过社保,但现在却拿着相对优厚的养老金。 而夹在中间的,是广大的农村老人。他们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以“交公粮”的方式,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最原始的积累,但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每月只能领取微薄的百元级别的城乡居民养老金。 你看,这个画面很奇怪,对吧?它似乎形成了一个“三方皆输”的困局:年轻人觉得被剥削,老年人觉得被指责,农民前辈则似乎被遗忘。 那么,这个看似所有人都受伤的局面,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问题的根子,不在某个群体,而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那个系统本身。 第二部分:深挖根源——系统的“三重脱节” 我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养老保障体系出现了三个深层次的“脱节”。#办公室 #工作vlog #办公日常 #应届生求职 #上课日常 第一重脱节,是“权利与义务的脱节”。 这涉及到中国社保史上一个最关键的概念——“视同缴费”。在计划经济时代,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的员工,他们的工资里不含社保这一项,但国家承诺包揽他们的生老病死。当90年代社保改革时,为了承认和补偿他们过去的贡献,国家做了一个决定:将他们改革前的工龄,直接算作已经缴费了。这就是“视同缴费”。 这笔庞大的“历史债务”,国家并没有一笔专门的资金来偿还,而是把它放进了由当
00:00 / 1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48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