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几种常用于中医调理且效果较好的中药,及其常规推荐剂量(注:具体用量需根据个人体质、症状及医师辨证调整,以下为参考范围):一、补气类中药 1.黄芪 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适用于气虚乏力、易感冒、自汗、水肿等。 推荐剂量:10~30克。 注意:表实邪盛(如感冒初期高热)、阴虚阳亢者慎用。 2.人参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安神益智,适用于极度疲劳、气短乏力、失眠健忘等元气亏虚证。 推荐剂量:3~9克(另煎兑服)。 注意:实证、热证(如口舌生疮、便秘)及高血压患者慎用。 二、补血类中药 1.当归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适用于血虚面色苍白、月经不调、产后血虚、跌打损伤等。 推荐剂量:6~12克。 注意:脾虚便溏(大便稀溏)者不宜过量,孕妇慎用。 2.山药 功效:补脾养胃、补肾涩精,适用于脾虚食少、肾虚遗精、慢性腹泻等,为平补脾胃的良药。 推荐剂量:15~30克(可煮粥或入汤剂)。 注意:湿盛腹胀、消化不良者禁用。 三、滋阴补肾类中药 1.枸杞子 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适用于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视力下降、须发早白等。 推荐剂量:6~15克(可泡水、煲汤或直接嚼服)。 注意:外感发热(如感冒发烧)者暂用。 2.山茱萸 功效:补肝肾、固涩精气,剂量不同功效有别: • 小剂量(6~12克):温补肝肾,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腰酸; • 中等剂量(15~20克):固涩止汗、固精,适用于自汗、遗精、尿频; • 大剂量(20~30克以上):需医师指导,避免“收涩太过”损伤脾胃。 注意:体内有湿热(如口苦、舌苔黄腻)者慎用。 四、安神与调和类中药 1.酸枣仁 功效:养心安神、改善睡眠,适用于失眠多梦、心悸不安。 推荐剂量:9~15克(捣碎煎服或研末冲服)。 注意:孕妇及哺乳期女性需遵医嘱。 2.甘草 功效: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缓解其他药物毒性),适用于脾胃虚弱、咳嗽痰多,或作为方剂中的“调和药”。 推荐剂量:2~10克。 注意: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引起水肿,湿盛腹胀者禁用。 重要提示 1. 剂量与体质相关:中药剂量需根据年龄、体质、病情调整,如儿童、老人用量通常减少,具体请咨询中医师。 2. 配伍与禁忌:中药讲究“配伍使用”(如黄芪配当归增强气血双补),且部分药材存在禁忌(如人参反藜芦、甘草不宜与鲤鱼同服),切勿自行随意搭配。 3. 及时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00:00 / 16: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17: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16: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14: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29: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