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录:《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赏析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你知道吗?晚唐诗人杜牧仅用28个字,就为江南秋色写下永恒的请柬。 当我们在课本里读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时,可曾想过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回到公元834年的深秋,杜牧在洛阳任监察御史时,提笔写下这首寄给扬州旧友韩绰的诗。这位曾纵情扬州诗酒的才子,此刻北望江南,用文字将地理上的扬州升华为精神故乡的诗意乌托邦。 首句“青山隐隐水迢迢”中叠词“隐隐”与“迢迢”,如水墨画卷般展开:远山在天际若隐若现,春江在大地蜿蜒流淌。北国诗人用千里目光勾勒出江南的朦胧之美,这不仅是空间距离的丈量,更是记忆深处的温柔凝望。 “秋尽江南草未凋”颠覆了常规认知。当北方草木凋零时,江南却依然绿意盎然。这既是真实物候的写照,更是思念滤镜下的美化。在杜牧心中,扬州的秋天永远停留在最温柔的瞬间,如同被施了时光凝固的魔法。 第三句“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扬州典故淬炼成永恒意象。这座承载着盛唐繁华的石桥,在月光浸染下倒映着整个时代的风流。杜牧巧妙融合传说与现实,让箫声在青山绿水间飘荡千年。 末句“玉人何处教吹箫”以问句收束全篇。“玉人”既可指风流倜傥的韩判官,也可喻扬州佳人。“教吹箫”既写当地风俗,又暗用弄玉吹箫的仙话。开放式结尾让余韵随箫声飘荡,仿佛能看见月光下桥边伫立的身影。 这首诗的精妙在于记忆的炼金术。杜牧摒弃直白抒情,通过青山绿水、明月箫声的意象组合,将现实的扬州升华为诗意的乌托邦。28字中蕴含空间位移(洛阳到扬州)、时间错位(深秋到春意)、虚实转换(现实记忆)三重维度。 当杜牧在逐渐倾颓的晚唐写下“二十四桥明月夜”,他守护的不仅是个人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风流印记。这种用美好记忆对抗现实困顿的写法,开创了中国怀旧诗学的经典范式。 如今,我们重读这首诗,依然能听见穿越千年的箫声。下次当你漫步现代扬州二十四桥景区,不妨在月夜驻足,感受杜牧诗中那个永远草木葱茏、箫声悠扬的江南。这或许就是伟大诗篇的魔力,让我们在文字里找到永恒的精神原乡。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古诗词 #古诗词欣赏 #诗词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寄扬州韩绰判官》小学课外古诗#每天学习一点点 【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谢。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赏析】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回忆想象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象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等于说扬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特点,杜牧在扬州作幕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诗人设问: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何处”应上“二十四桥”,表现了想象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意境。这幅用回忆想象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