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探究历史2】卜子夏在芮城教书育人故事 卜子夏(前507年一?),名商字子夏,春秋末期著名教育家,孔门十哲之一,以“文学"著称。在芮城地区(古属河东郡,今山西芮城一带),卜子夏的教书育人故事主要与其“西河设教"相关,以下是相关事迹的简要介绍: 1.西河设教,开创私学传统 卜子夏在孔子逝世后离开鲁国前往魏国西河地区(今山西芮城、河津一带)设帐授徒,成为战国初期重要的教育中心。他打破了官学草断,开创私学新风,吸引了大量学子,包括魏文候、李懂、吴起等战国初期重要人物。 故事背景:子夏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为理念,注重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他结合儒家经典与法家思想,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为魏国变法图强莫定了思想基础。 2.因材施教,注重实践 子夏的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例如,在教授《诗经》和《春秋》时,他不仅讲解经典文本,还引导学生结合时政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据记载,他曾将法律条文教学转化为“模拟法庭”场景,让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学握知识。 具体案例:魏文侯曾尊子夏为师,其治国理念中的“变法”思想便深受子夏影响。子夏的弟子李性著《法经》,成为法家先驱,吴起则在军事改革中实践了子夏的务实精神。 3.文化传承与遗迹纪念 芮城县至今保留着与子夏相关的历史遗迹,如子夏差、子夏书院(后发展为西河书院)等。据记载,子夏晚年长期在芮城周边讲学,当地建有“卜夫子同”刻“教衍西河“以彰其贡献。 后世影响:子夏的教学活动使芮城成为战国时期的文化重镇,其教育理念通过西河书院延续至后世,芮城中学的前身即源于此传统。 4.融合儒法,推动思想革新 子夏虽为儒家弟子,但其思想不拘泥于礼乐,更关注现实政治。他主张“取信于民"的为政原则,并提倡“与时俱进“的改革思想。这种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使西河学派成为儒家向法家过渡的重要桥梁。 总结 卜子夏在芮城地区的教育活动不仅推动了当地文化的繁荣,更通过培养政治、军事人才影响了战国初期的历史进程。他的教育实践融合了儒家理想与法家务实精神,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芮城至今仍以子夏为荣,其教育遗产延续千年,印证了"西河设教"的深远意义。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春有百花秋有果,夏有凉风冬有雪。在河南温县南贾村,有一所承载着历史记忆和现代荣耀的地方—南贾学校老校区。园内巍然矗立着一棵相传为孔子弟子卜子夏亲手栽植的古柏,历经两千余年风雨依然挺拔苍翠。这棵“子夏手植柏”不仅是活着的文物,更是中华文脉绵延不绝的象征。 古柏所在的原清凉寺可追溯至隋朝,留传东汉开国功臣贾复曾在此与刘秀相遇,唐朝时期唐太宗巧遇秦琼等君臣佳话。北宋名相、药物学家苏颂也曾在此采购怀药,留下宝贵足迹。 明清时期,此处发展为义学,清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在南贾清凉寺创立温县公立工业教育讲习所,系温县最早的工科专科学校;民国三年设立于南贾清凉寺的温县实业工艺学校,主要学习织毛巾等技艺。1938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在此设立温县抗日师资训练所,培养大批抗日干部,其中县团级以上23人。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后设立第二完全小学、扫盲夜校、南贾学校,为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这所百年学府所在地从荒废变为生机焕发。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开展红色教育、传统文化交流、九蒸九晒地黄非遗加工与研学,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展示怀药炮制工艺的重要窗口。而那棵见证千年沧桑的古柏,则默默守护着这片厚重的沃土,诉说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故事。#历史古迹 #最美乡村风景 #老家#记忆中的味道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屈原故里在哪里(3) 秭归说(3)这里有《橘颂》中的"封疆之木" 中国橘文学鼻祖《九章·橘颂》赞道:“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三国曹植《橘树赋》,西晋孙楚《橘赋》……竞相慕习。杜甫《放船》云:"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苏轼《入峡》云:"长江连蜀楚,万派泻东南……夜衙鸣晚鼓,待客荐霜柑。" 《禹贡》记载夏朝时,湖北、湖南一带已开始大量种植柑橘,并成为帝王贡品。《山海经》《周书》《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称颂,"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果之美者……江浦之橘,云梦之柚。"战国时,长江三峡及周边地区是良种柑橘的主要产地,"蜀汉江陵千树橘"。 橘是楚国的"封疆之木",是楚国社稷的象征之树。屈原为家乡之"橘"而骄傲,专篇颂橘。屈原从橘的品格中,看到的是复兴楚国的希望。他像橘生南土一样,一生热爱着楚国,他期望志坚如橘的人,像橘树一样不断涌现,一起为国效力。《橘颂》是自喻,自强,发愤图强,复兴楚国。也呼吁有识之士,像橘一样坚贞、执着。 如今,秭归成了四季出产鲜橙的"中国脐橙之乡"。长江两岸,橙园青青,四季皆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离离朱实绿丛中,似火烧山处处红。""树树笼烟疑带火,山山照日似悬金。" (据长江文艺出版社《诗祖屈原》)#屈原#楚辞#离骚#人生感悟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屈原故里在哪里(1) 秭归说(1)屈姓人都认可这里 在秭归,长江和香溪河、童庄河三水交界流域,生活着一个庞大的屈姓、熊姓家族。明朝诗人王十朋过秭归时这样写道:"身乘筚路思熊绎,词诵离骚吊屈原。城邑旧为夔子国,民人多是楚王孙。" 熊氏家族以长江北岸潘家湾为主,屈姓以香溪河畔的黄阳畔村为主,今改名万古寺村,被命名为"中华屈氏第一村"。2005年统计,熊姓人口7000多人,屈姓人口5000多人,共12000多人。因同宗共祖的关系,秭归的熊、屈二姓形成了世代不通姻亲的习俗。秭归县曾于2009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屈氏后裔寻访活动,足迹遍及全国11个省市20多个县,所到之处,几乎所有屈姓人都认可秭归是屈姓祖居地,奉屈原为家族先祖。 秭归现有民间屈氏族谱一部,此族谱修于民国12年。族谱封面题写:"始祖公讳瑕,食采于屈,因以为姓。后有讳完与齐会盟,迨至讳到字伯庸,生原,隐居夔子国。原公字灵均,又讳平字正则。仕楚国怀王为三闾大夫,后官拜左徒,因怀王困于秦,作《离骚》以明志,投汨罗江死,神鱼驮归故里,埋于江左,其徒宋玉作《招魂辞》以吊之,至今五月五日享祀不绝。"每年端午节期间,全国的屈氏宗亲都会组织族人到屈原祠来祭拜祖宗屈原。 (据长江文艺出版社《诗祖屈原》)#屈原#离骚#楚辞#人生感悟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1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55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