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 见字如面!秋风有信,秋雨生凉,小巷叶黄。烟霭绕,薄雾漫,雨帘长,秋意渐浓时,落雨皆为念。十月微凉,烟雨朦胧,诗意满腔;残荷听雨,湿瓦留痕,苔痕映阶,秋日自静美,落笔便成章。 先生可知,今年皖北的雨,断断续续,淅淅沥沥竟已一月有余。原是秋高气爽,倒被这雨酿成了烟雨江南的模样。我本就偏爱江南烟雨,更痴恋笔墨文字,也欢喜如今的自己——不想言语时,便以笔为喉,以字为念。不扰人,不困己,在自己的一方文字天地里,渡心、渡情、渡余生。 浮华万千,终抵不过似水流年;刹那芳华,也不过是浮光掠影。雨落无声,多少前尘旧事,都消散在朦胧烟雨中,只余下一声无声喟叹。就像相遇总猝不及防,分别又潦草仓皇,当爱已成殇,不如一别两宽,独自走过那没着落的怅惘。在雨晨,在雨午,在雨暮,任雨丝打湿过往。 先生,可十月雨景未歇,也总教人无端心慌。看烟柳扶风,湿菊带露,归鸟投林,雨丝如愁。一伞撑起,回忆便悄然漫溯;沏一盏热茶,伴一窗风雨,守一室寂静,对一盏孤灯,铺一纸素笺,只能劝慰自己且与这雨秋温柔相伴。 十月的晨雨轻柔,午后烟霭迷离;十月的菊香沾露,落叶携雨辞枝。时序暗换,雨丝牵引着秋走向深处。抬眼处,阶前积水映着天色,窗棂雨痕刻着时光,连风里都带着雨中的清愁。这个十月,我便在雨声里,细细数着时光的痕迹。 如今十月过半,岁月的笔端,不描红,不画绿,只静静记下这声声雨落。难免怀念往年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的日子,而今只能以情为韵,浅浅吟唱一句岁岁安然。正如普希金所言:“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情感 #情感共鸣 #正能量 #生活 #下雨天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0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禅音梅子原创歌曲上线分享 《红尘空聚散》创作主题故事背景: 南宋淳熙年间,临安城外西湖畔,有女名苏凝眉,善绘工笔山水,尤擅画荷。她常携青绢小几,坐于断桥残荷边,墨色随烟雨晕染,笔下荷花总带三分清愁。 彼时吏部侍郎之子沈砚卿,因避党争暂隐西湖。一日雨后,他见凝眉立于画舫船头,正将一幅《残荷听雨图》赠予渔翁,画中题句“相逢犹是梦中身”,字迹清瘦如竹。砚卿驻足良久,上前赞画中意境,凝眉抬眸,见他青衫沾露,手中握着半卷《漱玉词》,便邀他登舫避雨。 此后三月,画舫成了两人常聚之地。砚卿为凝眉题诗,凝眉为砚卿画像,他说她笔下有“人间烟火外的静气”,她说他词里有“藏于风骨的温柔”。七夕那日,砚卿取来一方端砚,亲手刻上“凝眉”二字相赠,凝眉则将一枚用荷茎编成的指环,轻轻套在他指上,“此环无金无玉,却能系住岁岁荷开”。 中秋前夕,砚卿接家书,需即刻返京复职。他深夜登舫,见凝眉正挑灯画《并蒂莲》,花瓣已染朱红,却未及画莲蓬。“待我归来,与你共补这莲蓬”,他声音发颤,将端砚轻轻放在案上。凝眉未语,只将刚画好的半幅莲卷递给他,卷末新题“聚如朝露散如尘”。 砚卿归京后,党争愈烈,次年便遭诬陷,贬谪崖州。他在流放途中,不慎将莲卷遗失于江水中,唯余那方端砚,随他渡尽惊涛。 五年后,凝眉仍守着西湖画舫。每年荷开时节,她都会画一幅《并蒂莲》,却始终留白莲蓬。有渔翁说,曾在崖州海边见过一位青衫客,常对着一方刻字端砚,在沙滩上画荷,画到莲蓬时,总要落泪。 又过三年,凝眉染病,临终前将所有荷画付之一炬,只留那枚荷茎指环,系在画舫的船舷上。秋风起时,指环随波轻晃,似还在等那个未归的人,却不知红尘聚散,早已如残荷听雨,只剩一场空寂。
00:00 / 05: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4: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35
00:00 / 04: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