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0
00:00 / 03: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3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朱朱💫2周前
邶风(15)·北门 【原文】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注音释义】 邶(bèi):周代诸侯国名。 殷殷(yīn yīn):忧愁深重的样子。 窭(jù):贫寒,艰窘。 适(zhì):同“擿”,扔,掷。 埤(pí):增加。 徧(biàn):同“遍”,轮番地。 谪(zhé):谴责,责难。 敦(dūn):逼迫。 遗(wèi):加。 摧(cuī):本作“䜅”,讥刺,嘲笑。 【译文】 我从北门出城去,心中烦闷多忧伤。既受困窘又贫寒,没人知我艰难样。既然这样算了吧,老天安排受苦命,我有什么办法想! 王家差事派给我,衙门公务也增加。我从外面回到家,家人纷纷将我骂。既然这样算了吧,老天安排受苦命,我有什么好办法! 王家差事逼迫我,衙门公务也派齐。我从外面回家里,家人纷纷将我讥。既然这样算了吧,老天安排受苦命,我有什么好主意! 《邶风·北门》的核心创作背景是周代下层官吏承受繁重公务与家庭压力的困境,含义是借官吏的独白,揭露当时社会底层士人“公室劳顿、私室不宁”的双重苦难,表达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悲叹。 创作背景 📚 社会背景:西周至春秋初期,周王朝或诸侯国的官吏体系中,存在大量俸禄微薄、权责不对等的下层官员。他们需承担王室或公室的差事(如徭役、文书、杂务等),却常因资源匮乏陷入贫困。 📚个人处境:诗中主人公是典型的“夹心人”——对外要应对上级不断摊派的“王事”“政事”,疲于奔命;对内又因家境贫寒,遭受家人的指责与嘲笑,既无外界援助,也无家庭温暖。 核心含义 📚控诉现实压力:通过“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等反复表述,强调公务的繁重与不公,暗指统治阶层对下层官吏的压榨。 📚抒发无奈心境:全诗三次重复“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并非真信“天命”,而是在“公”“私”双重压迫下,无力反抗、只能归因于“天”的自我宽慰,满含委屈与悲凉。 📚反映普遍困境:主人公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当时无数下层士人生活的缩影,诗中“莫知我艰”的呐喊,道尽了底层群体不被理解、孤立无援的共同处境。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0
《古文观止》打卡Day157|谏院题名记 读《谏院题名记》,如见司马光以“题名”为戒明“谏官”之责,字里行间满是对“谏官任重、专利国家”的期许,对“汲汲名利、尸位素餐”的警示,更有对“直道而行、留名青史”的倡导,道尽宋代士人“秉笔直谏、恪尽职守”的操守,以及对“朝政清明、天下康宁”的政治期盼。 ✅ 开篇破题:以“官制”立根基 文章以“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起笔,先溯谏议传统——古时无专职谏官,天下人皆可进言,再言“汉兴以来,始置官”的制度演变。继而抛出核心论断——“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既交代了谏官设置的历史脉络,又点明其“总揽天下利弊、直言朝政得失”的重要职责,为后文阐释谏官操守埋下伏笔,立论坚实且发人深省。 ✅ 中间析理:以“正邪对照”明本质 文中紧扣“谏官之职”展开双重辨析,凸显为官准则:先明正道——居此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明确谏官应秉持公心、专注国计民生的核心操守;再斥邪途——批判“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点出追名逐利者与合格谏官的天壤之别。在“公心履职”与“私利熏心”的鲜明对照中,直指“谏官之贵在于无私、之重在于直言”的本质,既为谏官划定了行为边界,又强化了职责的严肃性,逻辑严整且掷地有声。 ✅ 结尾立论:以“题名”升主旨 文末以史实串联——天禧初真宗置谏官六员、庆历中钱君书名为版、嘉祐八年司马光刻名于石,交代“谏院题名”的完整由来,点明“恐久而漫灭”的刻石初衷。继而以“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的预想,引出“呜呼!可不惧哉”的警示,将题名的“荣”转化为履职的“戒”。结尾由制度沿革、刻石举措升华为对谏官的千古告诫,既收束前文对职责与操守的辨析,又将“恪尽职守”的要求升华为“对历史负责、受后人评判”的敬畏之心,尽显士人以文警世、砥砺为官者风骨的担当,意味深长且警示深远。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阿松1周前
阿松作品 《诗经》国风 · 邶风 · 北门#古风 邶风·北门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白话译文 我从北门出城去,心中烦闷多忧伤。既受困窘又贫寒,没人知我艰难样。既然这样算了吧,老天安排受苦命,我有什么办法想! 王家差事派给我,衙门公务也增加。我从外面回到家,家人纷纷将我骂。既然这样算了吧,老天安排受苦命,我有什么好办法! 王家差事逼迫我,衙门公务也派齐。我从外面回家里,家人纷纷将我讥。既然这样算了吧,老天安排受苦命,我有什么好主意! 《邶风·北门》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下层官吏诉说自己愁苦的诗,生动地描述了古代下层小吏位卑禄薄、内外交困、身心俱疲的情景,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全诗三章,每章七句,纯用赋法,不假比兴,重章叠唱,有一唱三叹之效。 创作背景 关于《邶风·北门》一诗的历史背景及其本事,《毛诗序》谓:“《北门》,刺仕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郑玄笺云:“不得其志者,君不知己志,而遇困苦。”“言君既然矣,诸臣亦如之。”他们的意思是说此诗的主人公是仕于卫君的忠臣,地位大概并不低。但是后来人们用 《邶风·北门》,又多理解为贫士不遇。如《潜夫论·交际》说“处卑下之位,怀《北门》之殷忧”,《世说新语·言语》说李充家贫,又怀才不遇,故有“《北门》之叹”。所以孔颖达作《毛诗正义》,解此诗之旨为“卫君之暗,不知士有才能,不与厚禄,使之困苦,不得其志,故刺之”。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