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0
00:00 / 2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4: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玉皇阁4月前
洛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洛水女神,又称宓妃,其形象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后经曹植《洛神赋》的文学塑造成为兼具神性与美感的经典文化符号。 神话起源与身份演变 原型与早期记载。 洛神在先秦神话中为司掌洛河的水神,原型或为伏羲之女宓妃(一说为伏羲妃),因溺亡于洛水而被奉为神祇。《楚辞·离骚》中屈原曾提及宓妃,但描述其性格孤傲,与后世形象差异较大。 从昆仑女神到洛水之神。 西汉时期,宓妃形象逐渐与洛水关联,东汉后完全定型为洛神,并融入地方祭祀传统。《汉书·地理志》记载洛阳有“宓妃冢”,可见其信仰已深入民间。 文学与艺术升华 曹植的《洛神赋》。 三国时期曹植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等极尽华美的辞藻描绘洛神,赋予其超越世俗的绝美形象。该赋奠定了洛神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并衍生出“人神之恋”的经典母题。1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东晋画家顾恺之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通过长卷形式再现赋中场景,现存宋摹本藏于故宫博物院,成为艺术史上的瑰宝。 争议与象征意义 身份之谜。 有传说将洛神附会为曹丕之妻甄宓,但学者多认为此系后世附会。曹植更可能借洛神隐喻政治失意,或寄托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文化内涵。 洛神融合了水神信仰、文人审美与悲剧爱情元素,既是自然力量的化身,亦代表中国文化中对“不可得之美”的永恒咏叹。#洛神#神话#国风古韵 #文化传承#民间信仰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