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3
一、何谓“先删后研”? “先删后研”指的是一种在未完成充分调查研究、未形成明确结论之前,就先行采取实质性行动(尤其是删除、修改等敏感操作)的决策模式和行为流程。 在“国家非遗中心删除黄梅戏起源表述”这一具体事件中,它表现为: 1. 行动在前:在未公开新的研究成果、未组织新一轮权威专家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单方面从官方平台删除了“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这一长期存在的既定表述。 2. 研究在后:在删除行为引发巨大舆论争议后,才表示“正在研究之中”、“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并承认“草率”。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 “先开枪,后瞄准” 的逆向操作,颠倒了“调查研究→形成共识→审慎决策→采取行动”的合理行政与学术流程。 二、如何评价“先删后研”? 对“先删后研”的评价几乎是压倒性的负面,因为它暴露了在公共事务、尤其是文化事务管理中的多重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评价: 1. 程序失当:动摇了公信力的根基 · 违背程序正义:公正合理的程序是确保结果可信服的前提。“先删后研”本质上是一种程序上的蛮横,它剥夺了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感,让人感觉决策是黑箱操作、是既成事实的强加。 · 消耗行政信用:官方机构,特别是像国家非遗中心这样的权威机构,其每一个举动都备受关注。这种草率的操作严重损耗了其专业、严谨、公正的形象,导致此后即便它拿出真正的研究成果,公众也会先入为主地怀疑其动机与结论的可靠性。 2. 认知误区:对“非遗”保护理念的片面理解 非遗中心以“非遗保护不过分强调起源”为由进行辩解,这暴露了对非遗保护理念的机械式理解。 · “不强调” ≠ “可抹杀”:非遗保护确实更侧重于项目的“活态传承”(即当前和未来的实践、传承与生命力),而非纠结于起源地之争。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随意处理清晰的历史事实。历史的源流是文化身份认同的基石,尊重历史是面向未来的前提。 · 忽视了文化的情感价值:对于湖北黄梅和安徽安庆的民众而言,黄梅戏的起源不仅是学术问题,更是承载了乡愁、荣誉与文化自尊的情感符号。“先删后研”的粗暴方式,极大地伤害了这种集体情感,从而激发了强烈的抵制情绪。 3. 效果上的反噬:从“避免争议”到“引爆争议” 从结果看,“先删后研”的策略是完全失败的。 · 激化矛盾:其本意或是为了“避免更多争议”,但实际效果却是点燃了更大范围的舆论火药桶。它从学术圈的小范围讨论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5
00:00 / 04: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4: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