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3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38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推荐同学们乘热打铁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博物馆参观二楼的神舟问天展区,绝对满足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馆的神舟问天展区位于二层,分火箭与导弹、卫星与探测器、载人航天、航空航天互动区、学生作品区五大展区 。该展区展示了中国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跨度中探索宇宙空间取得的技术成果 。以下是关于火箭、宇航服和空间站的介绍: • 火箭:展区内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型,从长征一号到长征五号等多级液体火箭,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其中,长征二号F火箭逃逸塔的设计尤为关键,一旦发射时火箭检测出故障,航天员可通过逃逸发动机迅速逃离,保障了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 宇航服:馆内展示有神舟七号舱外航天服,这件宇航服重达120公斤,造价高达3000万人民币。它里里外外有十一层,每一层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衣袖上还设有小镜子,用于宇航员自查衣服功能区。 • 空间站:馆内有天宫空间站1:10的模型,还有北航建校60周年时自建的天宫一号1:1模型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模型,参观者可以了解空间站的基本结构和外观。#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神舟二十一#飞船发射成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物馆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7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祝贺!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 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 北京时间11月1日4时58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7次“太空会师”。两名指令长继三年前首次“太空会师”后再度相聚“天宫”。随后,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共同向牵挂他们的全国人民报平安。 至此,我国2025年载人航天发射任务圆满收官。此次任务是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7次发射任务。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8名航天员、44人次进入太空执行飞行任务。此次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04次飞行、神舟载人飞船的第21次飞行。#祖国强大 #载人航天 #宣传正能量 #权威发布 #航天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 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 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约10分钟后, 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 进入预定轨道, 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 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 也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7次发射任务。 执行本次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 张陆、武飞、张洪章3名航天员组成。 武飞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工程师, 也是目前我国最年轻的航天员。 本次任务中,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 与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 抓总研制。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要挑战 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 这是目前我国载人飞船最快的交会对接方式。 为满足这一高精度要求, 执行此次发射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采用了经过多型现役火箭飞行验证的 “产品化双十表光学惯组”, 使火箭控制系统“看”得更准、飞得更稳, 为飞船快速交会对接提供坚实保障。 3.5小时创纪录对接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于北京时间2025年11月1日3时22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3.5小时,创造了神舟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最快纪录。 相比神舟二十号6.5小时交会对接方案,该方案减少了远程导引段轨控次数和飞行圈次,缩短了近程导引段飞行时间,也减少了航天员的飞行压力,以及对电池、燃料等需求,提升了任务整体应对故障的能力。 神舟二十一号为何能比神舟二十号“快”出近3小时?关键在于三大优化: 一是飞行圈次做“减法”:远程导引段绕飞从3圈压缩至2圈;二是初始距离拉更近:近程导引段起步更“贴近”空间站;三是轨道控制更智能:对远程末段与近程初段进行联合优化设计,即便在目标轨道存在一定误差的情况下,仍能自主规划出安全可靠的对接轨迹。 之所以能减为2圈,核心在于飞船入轨时与空间站的“相位差”更小——太空中的交会不像地面开车,并非简单“加速”就能追上目标。它遵循一套精密的“轨道动力学”:轨道越低的航天器,绕地球一圈的时间越短,即飞行角速度越快,而轨道越高则飞行角速度越慢。 信息来源:互联网 #探索宇宙 #火箭发射 #科技 #国际空间站 #热点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