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62
00:00 / 03: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1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84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35
我因投诉医生遭网暴后 发现所有人都是医疗困局的人质 我父亲被漏掉了三次针灸治疗,当我投诉医生并把视频发上网后,收到了无数诅咒和恶意:你怎么不替你爸去死?你爸活该被撞成这样 今天我不卖惨,只想带你看清这场网暴背后的医疗生死局。你知道东莞三甲医院康复科医生日均接诊量吗?82人。 这意味着每个患者只能分到3.6分钟——包括写病历、开医嘱、回答家属问题。 当我投诉后知道医生忘了开医嘱,我无法指责医生,因为她可能同时要处理:2台抢救、5个血栓患者抗凝方案、13份医保质控检查... 系统用“奉献”绑架医生,再用“忙碌”搪塞患者,最后用我们的互撕掩盖资源缺口。作为家属,我分不清“床边康复”是技术限制还是推诿借口; 看不懂“多耐感染管控”为什么剥夺站立训练; 更不知道针灸缺席时,医生可能在优先处理脑卒中危重患者。 当专业壁垒撞上医疗信息黑箱,焦虑自然化成猜忌的毒刺。为什么我的一段焦虑分享视频会变成网暴素材? 算法把“患者投诉”标签和“医闹”“碰瓷”关联推送; 评论区高赞永远是“医生这么累还挑刺”、“这个面相一看就是个事儿精”、“这样的家庭活该”的极端言论。在流量逻辑里,真相需要完整,而愤怒只需要一个触点。 但绝望中有光——当事情发酵后,联系到相关医院和部门时, 他们用共享病历系统15分钟就确定了收治; 通过医保跨市结算平台免除了垫付压力; 甚至介绍了耐药菌转运操作指南 你看,当系统愿意打通壁垒,医生和患者本不必对立。 投诉不该靠拍视频,维权更不能堵上尊严。那些咒骂我父亲的人不会知道:他也是成千上万个60年代父亲的缩影,勤劳善良,坚韧不拔,吃过很多苦但依然热爱生活。 当医疗成为奢侈品,我们都是困在系统里的病人。 但记住:针扎在我们身上时,愤怒该成为燃料,而不是烈火。#医疗困局中人#医患矛盾#维权不是医闹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1
00:00 / 04: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