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谁?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农业科学家。为了让中国人端稳饭碗、让世界减少饥饿,他将一生献给杂交水稻研究,用科学探索突破“水稻没有杂种优势”的理论禁区,在田间地头书写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传奇,是亿万农民心中的“杂交水稻之父”,更是人类反饥饿事业的杰出贡献者。 1966年,他在《科学通报》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为杂交水稻研究奠定理论基础;1973年,攻克“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技术,让杂交水稻从设想变为现实;1995年,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关键技术,推动产量再上新台阶;1997年起,牵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次次刷新水稻亩产纪录,从700公斤、800公斤到1000公斤,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他提出的“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三分第养活一个人”粮食安全观,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科学路径。 他的研究从不止步于实验室,更扎根在广袤田野。常年顶着烈日、踏着泥泞,在海南三亚的试验田、湖南长沙的稻田里反复筛选、观察、记录,手上的老茧、被晒黑的皮肤,是他与土地最亲密的印记。他从不藏私,将杂交水稻技术无偿分享给世界,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推广种植,培训上万名外国学员,让“中国种子”惠及全球,用实际行动诠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初心。 一生耕耘,硕果满仓:杂交水稻在我国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亿亩,增产粮食超1.5亿吨;他荣获“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世界粮食奖”等殊荣,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让中国农业科技闪耀世界舞台。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在长沙逝世,消息传来,无数人自发前往悼念,田间地头的农民们含泪送别这位“稻田里的父亲”。如今,他培育的种子仍在田间生长,他带领的团队继续攻关第三代杂交水稻,无数农业科研工作者沿着他的足迹前行,让“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在接力中愈发清晰。 致敬袁老,致敬这位把一生献给稻田的追梦人。他教会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于站在聚光灯下,而在于为千万人托举起希望;真正的热爱,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让生命在造福人类的事业中永远闪光。 #袁隆平#致敬#伟人#我要上热门
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8
00:00 / 03: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啟東2天前
“东方魔稻”轰动联合国:历史上的今天。1987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向中国专家袁隆平颁发了科学奖,以表彰他在培育高产杂交水稻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在颁奖仪式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袁隆平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初国际上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说起研究杂交稻的体会,袁隆平曾说,杂交稻不是谁都可以研究的,他总结出必备的四个条件: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他说,知识是基础,其次是要付出辛苦汗水,书本和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灵感,同等的重要,增加思想火花,往往触景生情。机遇宠爱有心人,发现野败(野生雄性不育株)是种机遇。这是偶然也是必然,机遇总是宠幸有心人。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二十二亿五千万亩水稻,2013年中国的杂交稻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国家推广的面积有九千多万亩,平均亩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二百六十斤左右。如果世界上有一半的稻田种上杂交稻,所增产的粮食按平均每亩增加二百六十斤计算,可以多养活四至五亿人口。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他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袁隆平却没有放在心上,仍然专注于田畴,86岁高龄依然亲自下地做实验,他说:“至于荣誉,我认为它不是炫耀的资本,也不意味着‘到此为止’,那只是一种鼓励,鼓励你向更高的目标攀登。”袁隆平曾谈到了自己的中国梦:“我的梦想很简单,我做过两次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的另外一个梦想就是我也希望我的亩产1000公斤早日实现,实现了以后还有没有更高的目标呢?我希望培养一些年轻人向更高的一千一、一千二公斤来奋斗。这就是我的梦,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我应有的贡献。”他说。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袁隆平生前说过的话,被镌刻在墓碑上。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