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春夜洛城闻笛》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赏析 带译文 《春夜洛城闻笛》学习笔记(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 一、诗歌基本信息 诗题: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 李白 (唐代) 体裁: 七言绝句 主题: 思乡之情 二、作者简介:李白 时代: 盛唐 地位: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风格: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 与本诗关联: 李白一生漫游天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写作此诗时,他正客居东都洛阳,在繁华的帝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一曲笛声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乡思。 三、整体赏析 构思精巧,层层递进: 全诗由“闻”字生发。先写闻笛(听觉),再写辨曲(《折柳》),最后引发抒情(故园情)。从听到声音,到明白曲意,再到触动内心,情感脉络清晰自然,如水到渠成。 虚实结合,意境深远: “暗飞声”、“散入春风”是实写笛声的飘渺动感;“满洛城”、“何人不起”则是虚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夸张。这种虚实结合,将无形的笛声和思乡之情化为可感可触的意象,营造出广阔而深远的意境。 情感真挚,引发共鸣: 李白没有直白地哭诉自己多么想家,而是通过“玉笛”、“春风”、“折柳”这些美好的意象,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乡愁。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更是将自己的个人情感升华为一种普世的情感,让千百年来的读者都能感同身受。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当时李白客居东都洛阳。唐代的洛阳是仅次于长安的繁华大都市,人才荟萃,商业发达。李白此时正为实现政治理想而漫游、干谒。在这样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身处繁华的异乡,热闹是别人的,当寂静来临,一曲熟悉的、带着离别意味的《折杨柳》笛声,便轻易地穿透了诗人的心房,勾起了他对于遥远故乡(四川江油)的深切思念。这乡愁里,或许也夹杂着一些功业未成的淡淡惆怅。 #国风古韵 #唐诗三百首 #初中语文 #和抖音一起学古诗 #古诗词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6
《赤壁》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赏析 带译文 《赤壁》学习笔记(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 一、 诗歌基本信息 诗题: 《赤壁》 作者: 杜牧 (晚唐) 体裁: 七言绝句 题材: 咏史怀古诗 重点: 这是一首通过凭吊古迹(赤壁)来抒发对历史感慨的咏史诗,是这类题材中的千古名篇。 二、 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区别于盛唐的李白和杜甫。 诗歌风格: 其诗风格多样,既有豪迈俊爽、雄姿英发的一面,也有清丽婉约、含蓄隽永的一面。 个人抱负: 杜牧有经世济国之才,尤其喜好研究军事,曾为《孙子兵法》作注。他胸怀大志,渴望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有所作为,但一生并不得志。 与本诗关联: 了解杜牧的军事兴趣和怀才不遇的境况,是理解本诗为何对历史战役有如此独特见解的关键。 三、 整体赏析 主旨: 这首诗借赤壁之战的历史题材,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成败的深刻思考。诗人认为,历史的走向并非完全由英雄人物的才能决定,有时也依赖于某种偶然的机遇(如东风)。这其中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自己空有军事才能,却得不到命运的“东风”。 艺术特色: 立意新颖,史论精警: 跳出对周瑜的传统赞美,从一个假设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发人深省。 虚实结合,想象奇绝: 前两句写实(发现折戟),后两句虚拟(假设东风不至),由实入虚,开拓出广阔的想象空间。 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不直接说“国破家亡”,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将沉重的历史主题用形象的诗句表达出来,余味悠长。 四、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当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中央政权衰微,藩镇割据,社会动荡。杜牧关心政治,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扭转颓势,但他的建议多不被采纳,仕途坎坷。 个人境遇: 当他经过古战场赤壁时,触景生情。面对浩瀚历史与自身困顿的境况,他借题发挥,通过这首咏史诗,既表达了对历史机遇重要性的认识,也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可以说,这首诗是杜牧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总结重点: 本诗学习的核心在于理解杜牧独特的史观(机遇的重要性)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以小见大、形象议论),并体会其背后蕴含的个人身世之感。 #古诗词 #国学文化 #唐诗 #初中语文 #八年级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7: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凉州词》王翰 四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赏析 带译文 《凉州词》学习笔记(四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 一、 诗歌基本信息 诗题: 《凉州词》(又名《凉州曲》) 作者: 王翰 (唐代诗人) 体裁: 七言绝句 题材: 边塞诗 地位: 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千古绝唱,尤其以开篇两句最为脍炙人口。 二、 作者简介 王翰 (约687-约726): 字子羽,唐代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特点: 豪放不羁,恃才傲物。 经历: 进士及第,做过小官,后因直言被贬。喜好饮酒游乐,诗风豪迈壮丽。 成就: 以边塞诗闻名,《全唐诗》存其诗不多,但《凉州词》二首(尤其此首)使其名垂千古。 三、 整体赏析 艺术特色: 强烈的对比与张力: 美酒盛宴与战场催征、豪饮狂欢与“几人回”的冷酷现实形成贯穿始终的强烈对比,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豪放悲壮的风格: 全诗基调豪迈奔放,充满了英雄气概(美酒、醉卧、视死如归),但底色却是深沉的悲凉(战争残酷、生命无常)。这种“豪中见悲”、“悲中有壮”的风格是边塞诗的精髓。 凝练的语言与意象: 仅用28字,选取了最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沙场),通过场景的瞬间转换和情感的大幅度跳跃,勾勒出丰富的画面和深刻的内涵。 情感真挚动人: 既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与苦闷,也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和对生命的悲悯。 主旨思想: 这首诗描绘了边关将士一次难得的盛宴场面,通过豪饮欲醉与战鼓催征的尖锐矛盾,抒发了他们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和戍边将士的悲壮命运,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珍视。它不仅是战争的悲歌,更是生命的壮歌。 #古诗词 #国学智慧 #每日一首古诗词 #和抖音一起学古诗 #四年级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潼关》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赏析 带译文 《潼关》赏析笔记 一、 诗歌基本信息 诗题: 《潼关》 作者: 谭嗣同 朝代: 清末 体裁: 七言绝句 重点: 这是一首创作于晚清的绝句,理解它不能脱离那个积贫积弱、渴望变革的时代背景。 二、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 之一。 核心身份: 他是 “维新变法” 的核心人物,为救国图存而奔走。 思想主张: 倡导新学,批判封建专制,著有《仁学》,其思想极具批判性和战斗性。 人物结局: 变法失败后,他拒绝逃亡,决心以死殉道,喊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千古绝唱,年仅33岁慷慨就义。 重点: 谭嗣同首先是一位为改革献身的烈士,其次才是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磅礴的豪情、锐利的锋芒和强烈的个人意志,是其人格精神的直接写照。读他的诗,要读出其中的“气”与“魂”。 三、 整体赏析 这首诗绝不仅仅是一首山水纪游诗,而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言志抒怀之作。 艺术特色: 拟人化的壮美意境: 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云、风、河、山)都具有了强烈的个性和情感,共同构建了一个雄奇险峻、充满张力的意境。 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河流”象征冲破束缚的渴望;“山峦”象征桀骜不驯的斗志。全诗通过象征,将个人情志表达得淋漓尽致。 刚健雄浑的语言风格: 用词如“簇”、“吹散”、“嫌束”、“不解平”,都充满了力量感和动感,体现了少年英雄的阳刚之气。 思想情感: 全诗抒发了诗人初入人生征途时: 对历史与自然的敬畏。 渴望冲破一切牢笼、建功立业的豪迈壮志。 藐视困难、桀骜不驯的叛逆性格。 这正是一位旧时代的“终结者”和新时代的“开创者”所具有的典型精神风貌。 四、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光绪八年(1882年)春,当时谭嗣同18岁。他从湖南家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经潼关。这是他人生的起步阶段,胸怀理想,意气风发。眼前的潼关,作为千古雄关,激发了他对历史的凭吊,更触动了他内心那股亟待喷发的改革激情与生命力量。因此,这首诗是他青年时代人格精神的宣言书。 #古诗词 #初中语文 #国学文化 #七年级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使至塞上》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赏析 带译文 《使至塞上》学习笔记(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 一、 诗歌基本信息 诗题: 《使至塞上》 作者: 王维 (唐代) 体裁: 五言律诗 题材: 边塞诗 出处: 《全唐诗》 【重点提示】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属于边塞诗的范畴。但请注意,它与高适、岑参等人慷慨激昂的边塞诗风格有所不同,带有王维独特的“诗中有画”的意境。 二、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因其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诗歌成就: 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其诗作充满禅意,后世尊其为“诗佛”。 艺术特色: 王维精通诗、书、画、音乐。他的最大特色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善于用文字勾勒生动的画面和空灵的意境,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本诗背景: 此诗写于王维中年时期,当时他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慰问将士。这与他晚年隐居辋川、一心向佛的心境有所不同。 【重点提示】 记住王维的两个核心标签:“诗佛” 和 “诗中有画”。理解他的诗人身份,是读懂这首诗意境的关键。 四、 整体赏析 叙事与写景的完美结合: 全诗以“出使”的行程为线索,将叙事与写景融为一体,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情感的变化曲线: 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从首联、颔联的孤寂、漂泊,到颈联的震撼、赞叹,再到尾联的昂扬、雄壮。这是一次从“小我”的失意到“大我”的壮阔的精神旅程。 “诗中有画”的典范: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成为描写塞外风光绝无仅有的名句。 【重点提示】 把握全诗的情感脉络和艺术特色。不仅要看到王维的孤独,更要看到他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到壮丽的自然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这是盛唐气象的体现。 五、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当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前往边塞宣慰将士,察访军情。 重要细节: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王维在朝中受到排挤,宰相张九龄被贬,王维失去了政治上的依靠。这次出使,表面上是升迁(从八品下的监察御史),实则是被排挤出中央。 背景与诗歌的联系: 理解了这一层,我们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中“单车”、“征蓬”等词语背后所蕴含的被放逐的孤寂与失意之情。 #古诗词 #八年级 #唐诗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野望》八年级上册语文必备古诗赏析 带译文 《野望》学习笔记(八年级上册语文必备古诗) 一、诗歌基本信息 诗题: 《野望》 朝代: 初唐 作者: 王绩 体裁: 五言律诗。这首诗被认为是初唐时期最早成熟的五律之一,对律诗的形成有开创之功。 二、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 身份背景: 隋末唐初诗人。他是隋唐著名学者王通的弟弟。 性格特点: 生性旷达,嗜酒如命,有“斗酒学士”之称。他厌倦官场,三仕三隐,最终归隐田园。 文学地位: 他的诗风洗尽六朝铅华,朴素自然,一改南朝绮靡浮艳的诗风,是唐诗开创时期的先驱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与隐逸生活,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之先声。 三、整体赏析 情感基调:彷徨与孤独 全诗以“望”字统领,情感核心是“欲何依”。诗人通过秋日原野的萧瑟景象和他人皆有归所的日常画面,层层递进地烘托出自己在新旧朝代交替之际,找不到人生定位和精神归宿的彷徨、苦闷与深深的孤独感。 艺术特色:情景交融,朴素清新 情景交融:诗中的景物(秋色、落晖)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都浸染了诗人主观的情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朴素清新:语言洗尽铅华,不事雕琢,以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风格质朴自然,在初唐诗坛独树一帜,预示着唐诗健康发展的方向。 承前启后的诗史地位 这首诗在形式上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在内容上继承了魏晋以来诗歌的隐逸主题,但在情感上又具备了唐人更为复杂的个人情怀与时代感触。它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六朝诗歌与盛唐诗歌。 四、写作背景 王绩生活在隋末唐初的动荡年代。他亲身经历了朝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动荡。虽然他在唐朝也曾出仕,但官场并不得志,最终选择归隐。这首诗就写于他归隐之后。因此,诗中的彷徨与孤独,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也带有那个特定时代知识分子在乱世后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普遍心理印记。 #古诗词 #国学文化 #秋天的景色 #唐诗三百首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渡荆门送别》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赏析 带译文 《渡荆门送别》学习笔记(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 一、 诗歌基本信息 诗题: 《渡荆门送别》 作者: 李白(唐代) 体裁: 五言律诗 题材: 山水行旅诗 / 抒怀诗 二、 作者简介:李白 时代背景: 盛唐。 人物标签: “诗仙”,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核心风格: 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飘逸洒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与本诗关联: 此诗写于李白青年时期,首次离开故乡四川,踏上远游征程之时。诗中既充满了对广阔世界的憧憬与豪情,也深藏着对故乡的眷恋,完美体现了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与柔情。 三、 整体赏析 结构脉络: 全诗以“渡荆门”为起点,按时空顺序展开。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由实景到幻景,由外在的壮阔到内心的柔情,章法严谨,过渡自然。 艺术特色: 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等句,以宏伟的笔触勾勒出盛唐的壮美河山,也展现了青年李白博大的胸襟。 想象奇特,浪漫瑰丽: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典型的李白式笔法,将平常之景写得仙气缥缈,极具浪漫色彩。 情景交融,刚柔相济: 诗人将远游的豪情与思乡的柔情完美结合。壮丽的景色反衬出乡思的深重,而深沉的乡思又让豪情显得不那么轻狂,更添一份真挚动人。 主旨: 这首诗不仅记录了李白初次离乡远游的所见所感,生动描绘了长江出峡后的壮丽图景,更深刻地表达了一位青年诗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对人生的憧憬,以及隐藏在这份豪情之下,对故乡深沉而执着的爱。 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左右,李白大约24岁。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怀着对功业的渴望和人生的理想,乘船东下,离开蜀地。荆门山是蜀、楚两地的分界,此诗正是他刚出蜀地,进入楚境时所作,可以看作是他迈向广阔天地的“宣言书”,也是他回望故乡的深情一瞥。 #古诗词 #唐诗三百首 #初中语文 #八年级 #和抖音一起学古诗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钱塘湖春行》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赏析 带译文 《钱塘湖春行》学习笔记(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 一、诗歌基本信息 诗题: 《钱塘湖春行》 作者: 白居易(唐代) 体裁: 七言律诗 题材: 山水田园诗,写景抒情诗。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 时代: 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字号: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文学主张: 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强调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 诗歌风格: 语言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作不仅有关怀民生的讽喻诗,也有像《钱塘湖春行》这样描写自然风光、抒发闲适情感的优美篇章。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他在任时,主持修筑湖堤(非现今的“白堤”,但后人为纪念他,将西湖白沙堤称为“白堤”),深受百姓爱戴。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杭州西湖早春美景的无比热爱和陶醉之情。 三、整体赏析 构思精巧,脉络清晰: 全诗以“行”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孤山、贾亭起笔,写湖面、云脚,再写莺、燕、花、草,最后到湖东、白堤,景物随着诗人的脚步而变换,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紧扣“早春”,用词精准: 诗人捕捉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象。通过“初平”、“早莺”、“新燕”、“渐欲”、“才能”等一系列词语,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早春万物初萌、生机乍现的特点,体现了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诗中句句写景,也句句含情。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春光的陶醉、以及他身为地方官政通人和的闲适愉悦心境,都融于笔下的湖光山色之中。全诗营造出一种清新、明快、充满生机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背景与主旨 背景: 此诗作于长庆三或四年(823或824年)的春天,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他疏浚六井,修筑湖堤,为当地做了不少好事,心情是轻松愉快的。 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无比喜爱和陶醉之情,也反映了他此时闲适自在、乐观豁达的心境。 #古诗词 #国学文化 #和抖音一起学古诗 #初中语文 #八年级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13: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14: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40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