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敦煌 0620【说敦煌】 敦煌:大也、盛也。此处的“大”多半是说河西走廊乃至西域的辽广和空阔之浩大,而“盛”则是说我汉唐丝绸之路在这咽喉处的兴盛,也包含了我汉“列四郡,据两关”有效管理河西、广开西域的盛名。自霍去病后,汉的河西四郡由东往西是武威、张掖、酒泉和最西面的敦煌,两关则是指敦煌更西面的“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和“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玉门关了。 我没有到过敦煌,当年,在酒泉稍住两天去了嘉峪关,甚至到了玉门油田的废旧工房和安西的区域,安西就是现在的瓜州,我去时还称康熙帝的安西。康熙皇帝在安西大败葛尔丹,使新疆重回华夏怀抱,故此,他将地名为“安西”,取义为“安定西域”。据说当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的便利,抛弃了令汉民族犯忌讳的谐音“安息”,恢复了春秋乃至汉唐时的名字:瓜州。 后面腾出时间一定要到敦煌走一遭,我并不是对莫高窟的佛像、月牙泉和鸣沙山有多么高的兴趣,只是对大而盛的这个地域有着不舍的向往。说他是“咽喉”是因为阿拉伯人、粟特人、波斯人、印度人来中国,殊途朝长安,进入新疆还有北、中、南三道,至两关后都要并入一个点:敦煌,然后一路往东进长安、洛阳。而中原人出往西方也要先到敦煌,然后由此分路到西域各国、中亚、欧洲和中东。这就决定了敦煌在丝绸之路上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人们说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可是此道早就有之,经济与文化交流也有展开,只是这种交流仅限于民间层面。也就是说西亚商人所走的这条丝绸之路仅仅是赚钱之路、趋利之路。而张骞开通的这条路不仅包含了官方层面的文化和经济交流,更是政治上、军事上、行政上、国际上、地理上、历史上和文献学上的“丝绸之路”。自此汉唐西方的藩属国和交往(朝拜)国逐渐多了起来。 “发自敦煌”的这条丝绸之路也带阴阳、自有乾坤。张骞通的这条路属阳,公开的、正大光明的、让人广知并使用的路。而原先西亚商人走的这条路属阴,私密的,是其用于赚钱的资源,秘而不宣并不愿意公开共享。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50
00:00 / 06: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