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西周“宰兽簋”它上面高达129个字的铭文到底记录了什么内容?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这件宰兽簋是西周早期的一件国宝级的文物,它的珍贵之处不但是其造型浑厚端庄做工精美,更为珍贵的是上面刻有12行共129个字的铭文,铭文的内容完整地记录了周王在录宫册命宰兽的全过程,为研究和认识西周官吏制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佐证,这件国宝的出土和征集的过程,既有戏剧性又充满艰辛。 首先看这件宰兽簋,通高 37.5 厘米,口径 24.5 厘米,腹深 13 厘米,重 14.4 千克。它整体造型独特,侈口束颈,方唇和宽腹外鼓,再配以圈足方底座,显得端庄而浑厚。腹部两侧,兽首形的双耳非常引人注目,略高出器口的兽首双角呈螺旋状,兽口吐出的屈舌上装饰有重环纹,下有象鼻状的垂耳,腹部装饰排列整齐的覆瓦纹,方座四面的兽面纹是以方座的四角为鼻,云雷纹为底,其制作细腻精美,尽显巧夺天工之妙。 然而,这件珍宝的出土经历,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那是在 1971 年,陕西扶风县的一位农民在为搞农田基本建设挖水渠时,无意间发现了它。这位农民在发现宝物的瞬间,内心或许经历了巨大的震撼与惊喜,但他当时并未声张,而是悄悄地用土将其盖住。等到夜里,他悄悄挖出了这件宝贝带回了家,埋在自己家的院子里。 时光匆匆,转眼到了 1999 年,农民的孙子娶媳妇需要一大笔钱。他的家人给这件青铜簋拍了照片并拿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想请专家看看能给多少钱。博物馆的专家从照片上一眼便辨认出这是一件青铜簋,如果不是现代人伪造的赝品,那无疑是罕见的西周宗室的重器。专家们深知这件文物的重要性,随后对农民及其家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耐心地劝说,反复解释国家有关保护文物及文物征集的相关法律法规。他们甚至亲自跑到农民家里三次,最终,农民一家人在权衡利害后,表示愿意将文物上交给国家。至此,这件国宝终于得以收藏进陕西历史博物馆,成为了馆中的明星文物。 这件宰兽簋不仅造型精美,其上面的十二行共一百二十九字的铭文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铭文大意为 ,,,,,, #器物之美 #古代青铜器真实原貌 #国家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 #艺术在抖音
00:00 / 04: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6
国宝“禽青铜簋”的铭文内容填补了史料空白 这件国宝极的文物叫做禽青铜簋,是西周成王时期的礼器代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上面的铭文记述了一场鲜为人知的战争,因为这场战争史书上没有相关记载,所以显得异常珍贵。 其整体造型庄重大气工艺精湛:侈口的设计便于盛放祭品,兽首形的双耳下面设计的垂珥彰显其威严,鼓腹圜底高圈足显得稳固而挺拔。器身的纹饰以颈部与圈足装饰的带状饕餮纹为主,兽面双目凸起,纹路繁复,既具神秘威慑力,又体现了商周青铜器“狞厉之美”的典型风格。 其通高约30厘米,腹径约25厘米,圈足高度约占总器高的三分之一,比例协调,非常符合西周早期礼器的形制特征。 其内部的铭文被考古界称为是周公东征的史诗记录,也是其核心的价值所在,铭文共4行23字,内容为:王伐奄侯,周公某禽祝,禽有脹祝,王赐金百寽,禽用作宝彝。 铭文的意思是“周成王征伐奄侯大获全胜,周公旦命伯禽主持祭祀,禽以祝辞告成,成王赏赐禽青铜百寽,禽铸造此簋以做纪念。 铭文直接印证了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的关键战役伐奄之战,奄在今山东的曲阜。奄国作为商朝的旧势力,与武庚管叔蔡叔联合反叛。公元前1042年,周武王病逝,继位的周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以管叔蔡叔为首的宗室贵族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以及东夷诸国奄国徐国发动了叛乱,史称三监之乱,辅佐成王的周公旦以成王的名义率军东征三年,最终消灭了叛乱,巩固了西周政权。周公的儿子禽在这次战役中表现勇猛立了大功。 铭文中“周公某禽”是指周公旦与其长子伯禽,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封鲁国,由于周成王年幼需要周公旦辅佐,周公的儿子禽代替周公作为鲁国的初代国君,铭文进一步佐证了“伯禽代父就封”的史实,解决了西周初期分封制与摄政争议的学术问题。周成王赐禽“金百寽”彰显青铜器的政治象征意义,体现了“器以藏礼”的等级制度,也表明禽簋是伯禽为纪念功绩所铸的宗庙重器。#器物之美 #中国文物 #国宝级文物 #跟着抖音看文物 #禽青铜簋
00:00 / 03: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2
流失海外大英博物馆的康侯簋,西周三监之乱唯一实物证据 #文脉里的中国 #大英博物馆 #流失海外的国宝 这是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康侯簋,又称沬司徒疑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礼器,高24厘米,口径41厘米,器身饰有兽面纹、直棱纹及火纹,底部铸有24字铭文,记载了西周初年“三监之乱”后康叔封改封于卫的历史事件。 铭文内容: “王来伐商邑,诞令康侯啚(鄙)于卫,沬司徒疑作厥考尊彝。” 大意:周王讨伐商邑后,命康侯改封至卫地,沬司徒疑(康侯之子)为纪念亡父铸造此器。 铭文与《史记》记载的“三监之乱”及康叔封卫的史实吻合,是研究西周分封制的重要实物证据。 康侯簋1931年出土于河南浚县辛村的卫国贵族墓地。当地村民因暴雨后开凿窑洞,意外发现古墓,随后盗掘猖獗,20余件文物被倒卖至欧美。 该簋经文物贩子转手,最终于于1977年被英国银行家布鲁克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此后长期陈列于该馆。2017年,康侯簋作为“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品之一,首次回到中国展出,引发当时广泛关注。 此簋是西周政治史的实物见证,铭文证实了周文王之子康叔封先封于康城,后因平定“三监之乱”改封卫国的史实,填补了文献记载的细节。反映了西周初年“徙封”制度的实施。康叔封被奉为康姓始祖,因此此簋也是海内外康氏家族寻根的重要依据。其形制、纹饰和铭文风格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因此作为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用于比对同期文物。 康侯簋与众多中国文物一样,在20世纪初因战乱、盗掘和走私流失海外,成为近代文物流失的典型案例。尽管2017年短暂回国展览,但其永久回归仍面临法律与外交障碍。学者呼吁通过国际合作促进文物返还。 康侯簋不仅是青铜艺术的杰作,更是西周历史的珍贵档案。它的流散历程折射了中国近代文物的悲剧,而其铭文所承载的3000年前的政治变革,至今仍为学界所珍视。 #让文物抖起来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