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诗词录:《月夜》(唐·刘方平)赏析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栏杆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朋友们,你可曾在某个深夜,被一声细微的虫鸣唤醒,突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悄悄来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盛唐诗人刘方平的脚步,走进他的《月夜》,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春夜诗意。 刘方平,这位盛唐时期的诗人,虽存世诗作不多,却以独特的艺术敏感,捕捉到了自然最细微的变化。他的《月夜》便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佳作。 诗的开篇“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栏杆南斗斜”,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春夜图景:夜深了,月光斜照,将庭院分割成明暗两半;北斗七星横卧天穹,南斗六星也悄然偏斜。这精准的白描,既写实景,又暗含光影交错的诗意,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的夜晚。 而诗的后两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从第一声虫鸣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春天的暖意。这初醒的虫声,仿佛具有穿透力,穿过窗纱,也穿透了冬日的沉寂,成为春天到来的第一个信使。 在这首诗中,虫声成为了核心的象征物。它不仅串联了月光、星象、窗纱等意象,更象征着生命的觉醒与季节的流转。刘方平不写繁花似锦的盛春,而选择冬春交替的这个特殊节点,通过一声虫鸣、一缕暖意,展现出生命初醒的动人瞬间。 这种对细微变化的敏锐感知,正是刘方平作为诗人的独特之处。他避开白日的喧闹,选择深夜这个特殊时刻,通过自然的细微变化来感知季节的流转。这种艺术手法,使他的诗在唐代咏春诗中独树一帜。 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在春夜听到第一声虫鸣,依然能感受到诗人当年的惊喜。这首诗提醒我们,真正的诗意往往藏在细微处,需要我们静心聆听才能发现。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让我们放慢脚步,像刘方平一样,去感受自然最细微的变化,去体会时光最温柔的流转。因为在那声细微的虫鸣中,藏着春天最温暖的秘密。 #月夜 #刘方平 #古诗词 #古诗词欣赏#诗词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4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6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5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85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25: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4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