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历史“困难户”补基础,“史料分析法”反而最有效 教过不少历史“困难户”,让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个:刚接手时他初一,历史试卷像一部残缺的断代史,时间轴是模糊的,史料题根本读不懂,问答题更是写不出几句有逻辑的话。 家长急得不行,差点去报了“口诀速记班”。我说,孩子对历史没有“通感”,咱们不能强求他死记硬背,得用“史学家”的方法,带他亲历一遍。现在大半年过去,他这次期末历史成绩,已经成功“完成了大一统”,考到了98分。 一、时间轴:分期与串线,构建框架 起初他看一道大题,涉及唐宋元明清的事件完全是乱的。我没让他硬背整本书,而是带他建立时空框架: 核心朝代:像背单词一样,先记牢起止年代、都城、关键帝王,这是历史的“核心词汇”。 大事件节点:如商鞅变法、赤壁之战、安史之变等,当作“关键句型”来掌握,理解其背景、经过、影响。 每天梳理一个时期,画出时间轴,把政治、经济、文化事件像“词组搭配”一样标注上去。两个月下来,脑中有了清晰的“历史地图”,答题不再张冠李戴。 二、史料:精读与翻译,破解密码 史料就是历史的“完形填空”。很多学生怕材料题,其实是读不懂“文言文”和背后的意图。 我带他逐字句翻译:把古文史料当成英语长难句来拆解,找出主语(谁)、谓语(干了什么)、宾语(结果如何)。 归纳常见设问:如“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总结出答题模板,就像总结语法规则。现在他做材料题,会主动从材料里“提取有效信息”,并能联系课本知识,答案立刻丰满起来。 三、问答题:论从史出,结构至上 以前他答大题,只会堆砌名词。我让他换个思路: 构建“答题公式”:就像写作文要有总分总结构,历史大题也按“背景-过程-影响”或“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层作答。 史论结合:每一个论点后面,必须紧跟一个具体的史实作为“论据”。现在他的答卷,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像一篇小论文。 补历史真的不能急。 前两个月,他还在艰难地“辨认史料”。果然到第三个月,他像“通了任督二脉”,各个朝代的事件开始自动串联。所以说,基础差不可怕,怕的是总想走捷径。把时间轴刻进脑子里,把史料分析方法练成本能,这些看似“笨”的史学基本功,反而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以不变应万变”。#内容过于真实 #初中生 #期中考试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