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暮寅5月前
《西施咏》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借西施从平民到宫廷宠妃的故事,寄寓了诗人对人生浮沉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下是详细解读: 原文及注释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注释: 艳色:美丽的容貌。 微:卑微,低贱。 越溪女:指西施,传说她在若耶溪边浣纱。 傅香粉:搽脂抹粉。 效颦:指东施效颦的典故,比喻盲目模仿别人,反而弄巧成拙。 译文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贫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王维一生仕途坎坷,虽才华横溢却未能实现政治抱负。他借西施的故事,抒发自己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上趋炎附势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批判。 诗歌赏析 起兴发问,奠定基调:开篇“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以议论起笔,强调美貌在世间备受重视,由此引出对西施命运的思考,提出西施怎会长久卑微的疑问,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则叙述西施命运的巨大转变,从清晨还是越国溪边的浣纱女,到傍晚就成为吴王宫中的宠妃,这种巨大的反差令人惊叹,也暗示了世事无常。 刻画心理,展现世态:“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描述西施在贫贱时与常人无异,显贵后才让人觉得她容貌出众。这不仅写出了人们对西施态度的转变,更深刻地揭示了世态炎凉。“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细致地刻画了西施受宠后的生活状态,她享受着别人的伺候,君王的宠爱让她更加娇媚,且君王对她百般怜惜,是非对错都不重要。这几句诗生动地展现了宫廷生活的奢华和世态的谄媚。 对比衬托,抒发感慨:“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将西施昔日的同伴与如今的她进行对比,昔日一同浣纱的女伴再也不能与她同车而归,突出了西施命运的巨大变化,也流露出诗人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西施咏》是王维早期的诗作,其创作背景与唐代的社会环境、王维的个人经历及审美取向密切相关: 社会背景:唐代社会相对开放,文人常以历史人物入诗,借古喻今。西施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美女,其“一朝选在君王侧”的经历,成为文人抒发对命运、机遇等思考的常见素材。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评价往往与男性的权势、社会地位相联系,这种观念也影响了诗人对西施故事的解读。 个人经历:王维年轻时才华横溢,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他早年曾漫游各地,接触到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人生百态。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观察社会现象、感慨人生际遇后所作,借西施的故事表达对人才被埋没或因机遇而命运骤变的思考,也可能暗含了自己对仕途机遇的期盼与审视。 创作意图:王维的诗歌常蕴含深刻的哲理和淡泊的情怀。在《西施咏》中,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西施美貌的描绘,而是通过“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等诗句,揭示了社会对美貌(或才能)的追捧以及机遇对个人命运的重要影响,同时也带有对世俗观念的一种反思,体现了他早期诗歌中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总的来说,《西施咏》是王维结合唐代社会风气、个人人生感悟,对历史人物进行再创作的结果,既具有咏史的特点,又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与思考。@#古诗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1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