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很累但要继续微笑面对 第一次翻开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我以为会读到一本满是血泪的集中营日记——毕竟作者是亲身经历过奥斯维辛的犹太心理学家,亲人没了、尊严碎了、命悬一线的日子,怎么看都该是悲戚的。可读进去才发现,这本书藏着的不是绝望,而是能扛住苦难的硬气。他用自己的遭遇,回答了每个人都可能问自己的问题:要是日子苦到只剩一口气,活着还有啥意思?如今再读,看着加沙地带的新闻报道,这个问题有了更鲜活的注脚,也更懂那句“当我们敢对世界‘硬’一点,世界反而会对我们软下来”——这里的“硬”,不是跟世界较劲,而是哪怕看透生活有多糟,也照样给自个儿的生命找个“奔头”的那股劲。合上书,我总想起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抬头看天的样子,也想起加沙产房里那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弗兰克尔没跟看守硬碰硬,苏马娅没对着炮火呐喊,他们都凭着心里那点“奔头”,扛过了最苦的日子。原来所谓对世界“硬”一点,从来不是跟世界对着干,而是看清生活的糟,还照样守住自己的“奔头”——是弗兰克尔狱中的心理学构思,是苏马娅掌心下的新生命,是我们普通人在人际消耗中守住的底线。所谓世界对我们“软下来”,也不是别人突然变好了,而是当我们不再讨好、专心活好自己时,自然能接住生活的温柔:可能是狱友一句真诚的感谢,可能是新生儿睁眼时的瞬间,也可能是身边人发自内心的尊重。这大概就是《活出生命的意义》跨越时空的力量,也是加沙的坚守告诉我们的真相。#读书 #读书成长 #分享 #活着的意义
00:00 / 05: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30
“人生是一种责任”,这话初听带着重量,细想却藏着生活的根系。责任不是外在的枷锁,而是让生命扎根的土壤——因为有所承担,平凡的日子才有了沉甸甸的意义。 对自己的责任,是活出生命力的底色。好好吃饭,是对身体的交代;持续生长,是对光阴的尊重。就像一棵树,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这不是被迫的任务,而是为了在风雨里站得更稳,在阳光下长得更茂。逃避对自己的责任,看似轻松,实则像断了线的风筝,终会在虚空中失去方向。 对他人的责任,是联结世界的纽带。给父母一句问候,是血浓于水的牵挂;对伴侣多份体谅,是风雨同舟的默契;为孩子遮段风雨,是生命延续的温柔。这些责任或许琐碎,却像织毛衣时的一针一线,看似微小,终会连成温暖的铠甲,让彼此在世间行走时,多份踏实的依靠。 对世界的责任,是拓宽生命的维度。可能是随手捡起的垃圾,是对陌生人的一次援手,甚至只是不辜负眼前的岗位——这些看似“与己无关”的担当,实则是在为共同的世界添砖加瓦。就像一滴水汇入江河,责任的微光汇聚起来,便能照亮更广阔的天地。 责任从不是负担,而是让我们在“被需要”中确认自身的价值。就像船有了锚才不会漂泊,人有了责任,生命才有了停靠的港湾和前行的动力。带着这份清醒的担当走过人生,回头看时,那些为责任付出的汗水,早已在岁月里结出了最珍贵的果实——比如被爱的笃定,比如被需要的温暖,比如“我认真活过”的坦然。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