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诗词录:《送柴侍御》(唐·王昌龄)赏析 王昌龄的离别哲学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当盛唐的诗人还在灞桥折柳,为离别洒下泪雨时,王昌龄却用一首《送柴侍御》,在龙标的沅水之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时空的哲学之门。 王昌龄这位被誉为“诗家夫子”的盛唐边塞诗派旗手,在人生低谷期于龙标任上送别友人柴侍御前往武冈。这本是一场寻常的送别,却因他独特的时空感知,成就了中国送别诗史上最明亮的转折。 “沅水通波接武冈”,王昌龄起笔便打破了地理的隔阂。沅水与武冈200余里的水路在他笔下化作血脉相连的有机体。这不仅是地理上的相连,更是情感上的相通。他深知,水流不仅是自然的符号,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 “送君不觉有离殇”,这“不觉”二字是盛唐士大夫精神高度的见证。从《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寒雨连江”到此时的超脱,王昌龄在颠沛流离中锻造出了更坚固的精神廉洁。他参透了真正的离别不在于距离的远近,而在于心灵的相通。 “青山一道同云雨”,王昌龄将气象学转化为情感共同体。武陵山脉横亘湘西,他却看到了云雨遍泽的公平性。这源自他常年谪宦生涯的深刻体验——每一次迁徙都让他更理解“共在”的哲学真谛。 而“明月何曾是两乡”更是将时空辩证法推向了高潮。明月不再是两乡的见证者,而是同一世界的证明者。这种认知比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进一步——它消解了地理隔离的虚妄,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在何处,心灵总能相通。 这首小诗完成了送别诗学的三重跃升:地理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短暂相遇升华为永恒同在,最终在宇宙尺度上消解了离别本身。它不仅是盛唐气象的缩影,更是中华文明“和合”哲学的诗歌结晶。 当我们现代人用视频通话消除空间隔阂时,其实践行的正是王昌龄在1200年前写就的预言。那些被物理距离困扰的当代人,更需要重拾“明月同乡”的古老智慧。因为真正的离别从来不在距离,而在心灵;真正的相聚也无需朝朝暮暮,只需心灵相通,便是永恒。 #送别诗 #送柴侍御 #王昌龄#古诗词#古诗词赏析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8: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析: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勃在长安时期,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为他送行,临别时写下了这首送别诗。 • 诗句赏析: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护卫,气势雄伟,点明送别之地;“风烟望五津”则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宽慰之辞,彼此都是为求官而漂泊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又在客居中话别,别绪更添一重。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高度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表现友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像小儿女那样悲伤落泪。 • 整体评价: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堪称送别诗中的经典。#每日推荐 #诗词 #唐宋诗词 #王勃 #国风古韵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