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丽1年前
香菱学写诗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因为一个片段看了整部剧 香菱学诗,曹雪芹著作的小说《红楼梦》中的故事,被选入语文课本。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这里作为老师的林黛玉先给香菱吃了一颗定心丸:学诗并不是什么难事。如此一来便激发起了香菱学诗的信心,优秀的老师就是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并且引导学生用发散性思维来学习。这里我们所说的发散性思维具有“变通性”的特点:所谓变通性,即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林黛玉认为诗的第一立意是最要紧的。如果有了奇句,便可以选择不遵循作诗的老套路。这里表达了曹雪芹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音乐美属于格律范畴,包含节奏、用韵、平仄、虚实。但它比不过灵感突如其来,这是“机缘”的爆发点。曹公借黛玉之口道:“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曹公指学诗贵在真意趣、真性情、真精神,总不脱一个“真”字。作诗,是一个极高雅的行为,应该有真情实感,语出自然,不能矫揉造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世人皆知的李白的名句。金人元好问则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感慨。这些都表明,“真情实感“是经历长久磨练、切身感悟得出的写作真谛。如曹公在《咏菊》一篇中:“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此诗尾联是进一步对菊花高洁品格的赞赏,也是诗人的自诩之意和全诗意境的升华。这首诗对仗极工整,真情实感展现到极致,极具艺术性。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香菱 #林黛玉 #红楼梦 #红楼梦解说 #红楼梦舞剧
00:00 / 03: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
小虹1年前
香菱是甄士隐(真事隐)的女儿,她一生遭遇是极不幸的。原名为甄英莲,其实就是“真应怜”(脂评语)。英莲三岁时因家仆霍启(祸起)的疏忽在元宵节那天看灯市时被拐子拐走,等婢女娇杏(侥幸)来报时大家出去找再也没有英莲的影踪了。后薛宝钗为其改名“香菱", 夏金桂又将香菱改为“秋菱”。在《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香菱被人贩子卖给金陵公子冯渊(逢冤),约定三日后接过门,但人贩子又偷偷将她卖给了薛蟠,准备拿了两边的钱跑路。薛蟠为了抢香菱,将冯渊打死。审理此案的老爷正是当年因甄士隐资助而考取功名的贾雨村(假语存),贾雨村但凡还有一点良知就应该告诉自己恩人女儿的身世,但他忘恩负义,为了自己的仕途而将审理此案作为自己对贾家的投名状。于是有了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之后,香菱给这个花花太岁薛蟠作了侍妾。后来薛蟠娶了个搅家不贤的泼妇夏金桂,又贪又嫉,又狠又毒, 香菱长期受尽他们的凌辱虐待,肉体和精神上不堪折磨最终香消玉殒,但到死时也没能知道自己的身世。香菱为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人物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87版红楼梦#红楼梦香菱#贾雨村乱判葫芦案 #红楼梦香菱 #87版红楼梦
00:00 / 06: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5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
00:00 / 1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82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28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8: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7
00:00 / 05: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53
00:00 / 0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