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禹得彦与董福祥关系之谜。董福祥(1839~1908年),甘肃环县人,汉族,曾在家乡倡集团练,率众十余万,时而对抗回民军,时而又与官府合作对抗清军。成为独立的军事势力和汉族民间武装集团。曾经和回民军、捻军配合作战,后又投降清军左宗棠部,所部编为"董字三营"。1869年,随清军攻占宁夏金积堡,参与收复新疆,曾驻防新疆16年。率军镇压河州回民,后调防北京,支持慈禧发动政变,抵抗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护送慈禧西逃有功。后在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的议和中被革职。 董福祥与禹得彦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据禹得彦后世孙禹殿华说,禹得彦曾收董福祥为干儿子。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董府死了人,还给华亭禹家报丧,禹、董两家一直互有联系,经常走动。俨然亲戚关系。禹得彦家里曾藏有书画名家的作品,如唐伯虎的画,宋徽宗的画等。据说是董福祥在北京时得到的,因其为行伍出身的粗人,回来后将这些字画送给了禹得彦。这些字画后被兰州公安局的人拿去了。 禹得彦和董福祥不论政治观点,还是民族宗教等方面都无共同点,却成为'父子'关系,以至到后来,禹、董两家还保持联系,互相往来。确实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团。 雷正绾曾任固原提督,多次奉清廷之命镇压回民军,清同治四年(1865年)10月,雷正绾率部进攻金积堡,大败后退守豫旺城时,雷所部全军哗变,雷率残部逃到固原城。雷正绾与回族军一直保持特殊关系。回民军到董志原后,雷正绾曾劝禹得彦说:"你们不能死守董志塬,这个地方像三国时的街亭,不易防守,不是落脚之地,最好换个地方。"禹得彦认为雷正绾的话有道理,后来又往西发展与宁夏金积堡马化龙靠拢。后因瘟疫、疾病流行,禹得彦军中无粮草,左宗棠部署雷正绾、谭玉龙、毛得胜等重兵重重包围回军。而雷正绾这时却持观望态度,并派人给回军送信。据说,雷正绾与禹得彦常有联系,常为禹通风报信。雷正绾与回族另一将领于彦禄关系和谐。于彦禄投降后,与雷正绾结为兄弟,雷还教于如何打洋枪。回军十八大营元帅邹保和,曾活捉雷正绾多次,但都予以释放。当时华亭十二堡一带人称雷正绾叫雷老汉、雷善人。#同治陕甘回民 #陕西回民起义 #禹得彦 #白彦虎 #董福祥
00:00 / 03: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2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左宗棠西征一平定甘陕回乱”“赠太傅,二等恪靖侯,闽浙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赏穿黄马褂,入祀贤良祠,昭忠祠,谥文襄,左宗棠” 中国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又主持平定陕甘同治回民起事、收复新疆并推动新疆置省,其间他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1885年(光绪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四岁。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左宗棠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其奏稿、文牍等在晚清辑为《左文襄公全集》,建国后又辑有《左宗棠全集》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清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左家塅。生性颖悟,少负大志。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他随父亲左观澜到省城长沙读书。1827年(道光七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同年因母亲病重放弃院试,不久母亲去世,丁忧期间至少从1829年(道光九年)起涉猎经世致用之学,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如《皇朝经世文编》、《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及《水道提纲》等视为至宝,这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起了很大的作用 1830年(道光十年),左宗棠丧父。丁父忧期间,在长沙拜访的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贺长龄“以国士见待”。 1831年(道光十一年),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贺长龄之弟贺熙龄是左宗棠当时的老师,对自己的这位弟子,贺熙龄非常喜爱,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后来师生还结成了儿女亲家。同年,左宗棠又入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这年的考试中,七次名列第一。
00:00 / 17: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3: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董府建于清朝末年,是座风雨沧桑的百年老宅,宅院主人是清朝陕甘总督董福祥。 董福祥,在宁夏近代史上,算得上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是清代固原人,曾地位显赫,历任阿克苏总兵等职,加封尚书衔和太子少保衔。 1900年,董福祥奉命入京充任武卫后军统领,成为清朝的正一品武将,走上了他权力的巅峰。 后来,董福祥率军奋力抵抗八国联军的入侵而得罪洋人,《辛丑条约》订立时,列强强烈要求处死董福祥,在列强的威逼下,清政府不得不将其革职返乡。 退居故里后,董福祥按照尚书衔提督府的规格修建府邸,整个府邸由内寨和外寨两部分组成。 历经百年风雨飘摇,外寨现今已荡然无存,但内寨保存完好。整个院落坐西朝东,四周黄土夯筑高墙,立地仰视,俨然一座城堡,凌空俯瞰,董府整体布局俨然如一个汉字的“喜”字,匠心独运,令人惊叹。内寨占地面积34650平方米,分为3个大院,6个小院,呈三院六庭式布局。 追随董福祥多年的部将兵丁也纷纷迁居金积,以董府为中心,周围建起许多小府,如众星捧月,形成了占地三千多亩的官府民宅居住群落,后人称之为“董营村”。 这座百年老宅是宁夏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官邸建筑群,其气势宏伟,屋宇森严,也是宁夏修建年代较早、规格等级最高、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座清代将帅府邸。#古城墙 #吴忠董府#百年老宅的故事 #世界文化遗产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7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