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云飞扬5天前
  女娲对中国文化有三大贡献:一、女娲是华夏礼仪创始人;二、女娲是中国孝道文化中土葬习俗的创始人;三、女娲是中国特有的春节习俗的创始人。易经渐卦讲到“其羽可用为仪。吉”的礼仪。今天我们看到的戏曲中的官员顶戴花翎,即官帽上插羽毛,插的就应该是鸟的尾羽,准确讲,应该是大雁的尾羽,是雁王的尾羽,是鸿雁中的雁王尾羽翘的比头还高,是雁王发号施令的标志。俗语中说一个人“尾巴翘起来了”,是说一个人有了权势,做了官,也指一个人得意忘形。今天恢复传统,山东孔庙中搞演礼大典表演,手中捧着、举着的也当是雁羽。易经萃卦讲到丧葬陵墓,讲女娲安葬母亲华胥氏,讲女娲以抟黄土堆坟丘方式“造人”,讲造贵人,也造贫贱百姓。易经颐卦讲到了用丘。讲到的是怎么样只造出贵人,不造出贫贱之人。易经师卦讲王位世袭制。讲长子继承王位,讲长子继承王位的条件必须是“在师”而且实现“中”。这是分三步走。一是懂得女娲择萃造人;二是懂得简狄用丘造王,造贵不造贫;三是魂归故土,葬且“得中”。 是的,世界其他民族中也有魂归故里观念。特别是对在异域作战中牺牲的烈士,哪怕是相隔几十年上百年时间,我们也时常能够看到把他们的尸骨用棺木运回本国时的庄严肃穆场景。世界其他民族如此,中国如此。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家庭、家族中有死亡在外的人也如此。魂归故里,让逝者的灵魂不再在陌生的异乡漂泊,回到他生前熟悉的山水间,乡路上,回到他生前熟悉的一棵树、一块石头上。中国文化中的魂归故里观念,不仅仅是灵魂的安息,有着更多、更深层的易经文化内含。我们时常讲,欧洲现在的国家,无不早已是国之不国之后的国家,民族族群观念浅薄以致淡化,进而强调宗教与人心的功用,“上帝之子”、“上帝选民”,实际上是虚无的很,虚无而后补救。中国能够有几千年文化维系,靠的不是“国”而是“家”,是祖宗根脉。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中国文化中魂归故里的着眼点,是要害:只要一个人在世上存在过,他就是一脉,这一脉不能断掉。这是中国文化中人、人生、生命的价值意义。不能仅仅是“活着”,不允许仅仅是“活着”,即便你是如何坚强地活着。任何一个人,中国人,都是瓜蔓上的一链,一部书中的一页。不是一个人死后的灵魂回到上帝那里去,是一个人的以死为担当。要深刻理解中国民俗葬礼中的:死,当大事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5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
00:00 / 14: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40
00:00 / 05: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9
00:00 / 04: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