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连线:孩子说老师偏心,该如何引导?】 ✨ 前言: 今天连线中,一位同学提出了很多孩子都会遇到的困扰:觉得老师不公平,对成绩好的同学特别偏心。家卫老师的解答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深层智慧。 🌟 连线实录: 小朋友:我不喜欢老师,他总是因为谁学习好就偏向谁... 家卫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平等?是所有人都一样的对待吗? 💡 深度解析: 1️⃣ 关于"平等"的误解: • 平等不是对所有人采取一样的方式 • 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教育策略 • 因材施教本身就是一种平等 2️⃣ 老师的教育智慧: • 批评和表扬都是重要的教育手段 • 每个时期只能重点解决一个问题 • 不同学生处在不同的成长阶段 • 看似的"不公平"其实是精准教育 3️⃣ 突破思维误区: • 不要过分在意老师的态度 • 关注事情本身而非表象 • 理解教育的阶段性和重点性 • 每个人都有100个可以改进的地方 🌈 家卫老师说: "你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喜欢某个老师,重要的是如何借助这个老师的力量让自己进步。这才是你的人生课题。" 💝 核心启示: 1. 学会区分老师的角色和个人特质 2. 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教育资源 3. 提升自己的格局和视野 4. 学会在不完美中获得成长 🎯 实践建议: • 关注老师传授的知识,而非个人好恶 • 学会理性看待教育方式的差异 • 把不满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 • 培养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学习的能力 记住:真正的成长,不在于环境多么完美,而在于你能否在任何环境下都为自己创造价值。 #家卫老师 #教育智慧 #亲子教育 #教育理念 #成长思维
00:00 / 04: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14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把 “平等” 藏进日常,让成长自带光芒 你是否曾在孩子表达异议时急于打断,在他犯错时脱口而出 “你懂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以 “为你好” 的名义主导孩子的世界,却忽略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核心观点:教育的根基,是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孩子从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拥有独立思想与人格的个体,平等的尊重,才是滋养成长的真正沃土。 尊重是蹲下来的倾听,而非居高临下的说教。当孩子攥着皱巴巴的画纸兴奋分享时,耐心听完他眼中的奇妙世界,比急于指点 “该怎么画” 更重要;当他为选择哪件衣服犹豫不决时,把选择权交还给他,远比一句 “听我的” 更能培养自主意识。就像那位成功转化后进生的班主任,正是用一次次主动的微笑与耐心的聆听,才敲开了封闭的心灵之门。这种倾听不是纵容,而是承认 “你的感受值得被看见”。 尊重是对差异的接纳,而非统一的标准。有的孩子像羚羊般活泼好动,有的则如蜗牛般从容慢行,正如教育者所言,尊重孩子就要认识到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不必强求安静的孩子变得外向,也不必逼迫好动的孩子久坐书桌,就像陶行知倡导的 “因材施教”,先了解每块 “璞玉” 的特质,再给予适宜的滋养。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才是对生命最本真的尊重。 尊重是保护隐私的边界,更是人格的赋能。孩子的日记本里藏着心事,书包里装着小秘密,这些都是他们独立人格的延伸。不随意翻看、不肆意泄露,这种边界感会让孩子明白 “我是被尊重的”。而当孩子犯错时,避开众人的批评、私下耐心引导,这份保护下的教育,远比公开的指责更有力量。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揭示的,尊重需求的满足,是孩子建立自尊与自信的基石。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灵魂唤醒灵魂的过程。这份唤醒,始于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个体去对待:用尊重取代权威,用倾听代替命令,用接纳包容差异。当孩子在平等中学会自重,才能在未来的世界里懂得尊重他人,长成有温度、有力量的模样。#亲子教育 #人格平等 #尊重式养育 #倾听的力量 #成长赋能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